2018-08-23 06:20 来源:网友分享
1、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饮食必先经过胃的消化,完成第一步。患有消化性溃疡时,胃应适当多休息,不可增加负担,须选用营养丰富,含渣滓较少,易于咀嚼、消化的食物。因含渣滓较多的食物不易嚼烂,难以消化,对胃黏膜有一定刺激,容易引起溃疡病情加重或使已愈合的溃疡复发。通常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饮食清淡的要求是五味不宜太过,节制辛辣煎炒及肥甘厚味,此乃出于对胃消化承受能力的考虑。
2、食以温软,忌食生冷。
消化性溃疡患者病程长且易复发,多数病人脾胃虚弱,中阳不足,运化失职。因此,饮食调养重在健脾益气,温中助运,食品应选温、软、缓者为宜,易于消化,减少胃负荷量。应忌食生冷饮食,因生冷食品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不仅可引起胃脘部疼痛不适、腹胀等症状,还易使消化性溃疡加重或使已经愈合的溃疡复发。
3、少食多餐,进食得法。
每次进食量不宜太多,过多则胃胀不适,甚则有引起胃扩张之虑,故每次进食八成饱即可。为满足机体热能和营养物质的需要,在少食基础上,可安排多餐,1日可进食4餐或5餐。多餐制亦应注意规律,即每日定时进餐,以免扰乱胃的分泌功能,同时应避免过饥过饱。进食要得法,宜细嚼慢咽,反对狼吞虎咽,食物嚼得细碎易于消化吸收,减轻胃肠的负担。
4、消为滞用,补在消中。
消化性溃疡需不断补充营养,以适应机体需要,但久病脾胃虚弱,稍有不慎,会出现食滞伤脾,或脾虚失运,或食停胃脘等,特别是消化性溃疡康复阶段,每易思则喜进,食而即过,最易出现饮食停滞,故尤应防饮食所伤。应根据脾虚宜补,食滞宜消的原则,饮食调养以消中兼补,补在消中,不可消导太过,伐伤已在病中之胃。且应注意节制饮食,才能杜绝伤食的弊端。
5、不宜偏食,食后会养。
食物也具有性味,如食之过量或偏食,则易伤脾胃。久而久之,或化热,或化火,酿成疾患。所以消化性溃疡患者在饮食调理时要注意防止偏食,食疗也要讲究疗程,不宜长时间食用同一种食物。消化性溃疡患者易出现食后胃痛胃胀,故进食后保养十分重要,保养得法,既可消除或减轻食后胃痛胃胀,又能帮助胃肠消化,食后保养尤应注意食后忌卧、食后忌思考、食后忌剧烈活动等。
一、病因
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
二、发病机理
(一)胃酸分泌过多
盐酸是胃液的主要成分,由壁细胞分泌,受神经、体液调节。已知壁细胞内含有3种受体,即组胺受体、胆碱能受体和胃泌素受体,分别接受组胺、乙酰胆碱和胃泌素的激活。当壁细胞表面受体一旦被相应物质结合后,细胞内第二信使便激活,进而影响胃酸分泌。壁细胞内有2种主要第二信使:cAMP和钙。壁细胞膜内受体在与组胺结合后,与兴奋性GTP-结合蛋白偶联,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后者催化ATP转化为cAMP。cAMP然后激活一种蛋白激酶,使一种尚未阐明的细胞内蛋白质磷酸化,最后导致壁细胞内H+K+-ATP酶(又称氢离子泵或质子泵)激活,促进酸分泌。乙酰胆碱受体和胃泌素受体在分别与乙酰胆碱和胃泌素结合后,与GTP结合蛋白偶联,激活膜结合性磷脂酶C。该酶催化膜内磷脂分解,生成三磷酸肌醇和二乙烯甘油。IP3促使细胞内储池释放钙,再激活H+K+-ATP酶促使H+分泌。乙酰胆碱也能增加细胞膜对钙的通透性。胃泌素和乙酰胆碱能促进肠嗜铬样细胞(ECL)释放组胺,它们能与组胺具有协同作用。壁细胞表面尚有生长抑素物质,兴奋后与抑制性膜受体Gi结合,经过抑制性GTP结合蛋白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从而减少细胞内cAMP水平,使壁细胞分泌H+减少。壁细胞的受体兴奋,不管接受哪种刺激,最后均通过第二信使——cAMP和Ca2+,影响壁细胞顶端的分泌性膜结构及质子泵——H+、K+-ATP酶,使H+分泌增加或减少。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
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在HP粘附的上皮细胞可见微绒毛减少,细胞间连接丧失,细胞肿胀、表面不规则,细胞内粘液颗粒耗竭,空泡样变,细菌与细胞间形成粘着蒂和浅杯样结构。
(三)胃粘膜保护作用
正常情况下,各种食物的理化因素和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均不能损伤胃粘膜而导致溃疡形成,乃是由于正常胃粘膜具有保护功能,包括粘液分泌、胃粘膜屏障完整性、丰富的粘膜血流和上皮细胞的再生等。
1、长期性
由于溃疡发生后可自行愈合,但每于愈合后又好复发,故常有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
2、周期性
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乃为此种溃疡的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中上腹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全年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节发作者多见。
3、节律性
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在一天中,装晨3点至早餐的一段时间,胃酸分泌最低,故在此时间内很少发生疼痛。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在二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一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由于夜间的胃酸较高,尤其在睡前曾进餐者,可发生半夜疼痛。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出现上述节律。
4、疼痛部位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疼痛范围约数厘米直径大小。因为空腔内脏的疼痛在体表上的定位一般不十分确切,所以,疼痛的部位也不一定准确反映溃疡所在解剖位置。
5、疼痛性质
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
6、影响因素
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可因休息、进食、服制酸药、以手按压疼痛部位、呕吐等方法而减轻或缓解。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方法:
1、健脾
即通过补益脾气,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治法。包括补气健脾法,补气升陷法。前者见于脾气虚弱,症见食欲不振,肠鸣便溏,短气懒言。代表方为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后者用于脾虚中气下陷,症见脱肛、泄泻、气虚便秘、气虚发热、久痢等。以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为代表方。
2、温脾
即通过温补脾胃之阳,以消除中焦虚寒的治法。包括温运脾阳法,温胃祛寒法。前者见于中焦虚寒之呕吐、泄泻、腹痛喜按。代表方为大建中汤、小建中汤、温脾汤。后者见于素体阳虚胃寒,症见胃痛喜热,或寒邪客胃、发病较急、胃脘胀痛、呕吐。代表方为良附丸、吴茱萸汤。
3、养胃
即通过养脾胃之阴,以恢复脾胃受纳、运化功能的治法。包括滋养脾阴和胃阴。前者用于脾阴不足、运化失常之长期低热、口干舌燥、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大便不畅。以参苓白术散为代表方。后者用于胃阴不足、胃液枯槁之胃脘灼痛、口燥咽干、烦渴思饮、肠燥便干。以益胃汤、甘露饮为代表方。
4、和胃
即用消导食积的方药,消除气滞食积,以调和胃气的治法。用于饮食积滞停聚中焦而生湿蕴热,症见脘腹痞满、嗳腐噫气、大便不畅。以保和丸、枳实导滞丸为代表方。
5、降胃
即用顺气降逆的方药,以纠正胃气上逆的治法。包括温胃降逆法和清胃降逆法。前者用于因寒所致之呕吐、呃逆,以大半夏汤、旋复代赭汤为代表方。后者用于热证所致之呕吐、呃逆,以橘皮竹茹汤、黄连苏叶汤为代表。
6、疏肝
即通过解郁、理气使肝气条达,气机通畅的治法。主要用于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致胃脘两胁攻撑作痛、嗳气频作、大便不畅者,以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为代表方。
7、柔肝
即通过滋养肝血、肝阴使升动无制的肝气、肝阳得到牵制的治法。主要用于肝胃阴虚、肝血亏虚所致的眩晕、目赤、目涩而干,两胁胃脘隐痛,脉弦而细等症,代表方为一贯煎等。
8、行气
即通过理气、行气,使气机条达的治法。主要用于气机不畅、气滞不行,致胃脘痞满、饭后尤甚、腹胀纳呆、大便不畅者,以四磨饮、天台乌药散为代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