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称寨卡病毒或与转基因蚊子有关

2016-02-03 17:49 来源:网友分享

  据英国《镜报》1月31日报道,批评人士认为,寨卡病毒暴发的背后,其罪魁祸首可能是2012年投放到大自然的转基因蚊子。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在日内瓦开会讨论如何应对寨卡病毒,与此同时,有关该病毒暴发的原因也引发了广泛猜测。

  寨卡病毒第一次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该病毒可导致胎儿患上俗称“小头症”的先天性小头畸形症。巴西去年5月发现了首起寨卡病毒病例,目前已经超过4000宗。而在2012年,巴西生物科技专家为了应对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曾培育出一种转基因蚊子并投放到大自然。

  这种转基因的雄性埃及伊蚊携带了一种特殊基因,它们与大自然里的雌性埃及伊蚊繁殖的后代无法活到生育年龄。这个项目开始之初,专家们就对其表示出担忧。他们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了解潜在的不良后果。

  资深健康专家1月30日指出,寨卡病毒对全球健康的危害比埃博拉疫情更严重,后者在非洲致1.1万余人丧生。而寨卡病毒影响的是孕妇这个非常脆弱的人群,病毒携带者大多数也是毫无症状的,该病毒最终影响的是他们的孩子。

  英国不太可能受到疫情的影响,因为其气候不适于蚊子的生存。不过从疫区回来的女性被警告推迟受孕,至少要等一个月,以防在受到感染的情况下受孕。

  关于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 (ZIKV)属于黄病毒科病毒科,黄病毒属,可以通过伊蚊传播给人类。和黄病毒科内的其它病毒一样,寨卡病毒有包膜和二十面体的蛋白衣壳,为正链RNA病毒。与它最密切相关的病毒是Spondweni病毒。在人类中,它会导致称为兹卡的轻微疾病。兹卡疾病,或又称为兹卡发热,自20世纪50年代一直仅仅发生在赤道附近非洲和亚洲的狭长地带。

  寨卡病毒可以由白天活跃蚊子传播。现已知多种伊蚊都可以传播这种病毒。研究表明,寨卡病毒在伊蚊体内的外在潜伏期约为10天。该病毒的脊椎动物宿主主要是猴子和人类。目前来说,该病毒的发病机制还并不明确。科学家的假设是,zika病毒开始时会感染树突细胞近核的部位,随后扩散到淋巴结和血液中。一般的,黄病毒科病毒通常在细胞质中复制,但zika病毒的抗原已被发现被感染的细胞核中。

  这种病毒引起的症状就像是登革热的温和形式 。感染该病毒的常见症状包括,轻微头痛、斑丘疹,发热、全身乏力、红眼病和关节痛。开始时,会有轻度头痛,并逐渐发展到斑丘疹、发烧、背部疼痛。两天之内,皮疹消退,并在三天内,发烧结束,但皮疹依然存在。至今仍然没有特效疫苗和治疗药物。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医药科研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