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9 15:40 来源:网友分享
2016年02月28日讯 我国浙江省新发现两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至此,中国大陆已经确诊五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寨卡病毒,英文名Zika Virus。“寨卡”原本是非洲乌干达南部一片丛林的名字,科学家最早从生活在那片丛林里的一只恒河猴身上分离出了这种寨卡病毒。1952年又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出该病毒,1968年,在尼日利亚发现了人感染寨卡病毒的病例。
首次得到文件记载的寨卡病毒病疫情暴发于2007年发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2013年10月开始,法属波利尼西亚也发生寨卡病毒暴发。2015年5月,巴西发现首例本地感染病例,其后疫情持续发酵。
截至2016年1月,至少在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未来12月可能会有300万人至400万人感染该病毒。
虽然寨卡病的严重性不及埃博拉,但对母婴的伤害要胜过埃博拉。对成人而言,寨卡病毒不会造成生命危险,感染症状也很温和,包括发烧、头疼、皮疹、眼睛泛红等。有些人甚至没有症状自行痊愈,也不知道自己曾被感染过。但是,寨卡病毒对胎儿的严重危害和爆发式的速度感染会让人产生担忧甚至恐惧。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寨卡病毒可能引起出生婴儿的小头症,同时与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数量激增可能有关联。目前虽然还没有确定的证据表明寨卡病毒和巴西地区小头症婴儿数量飙升有关,但由此发出的警报已经十分严重。
2月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诊疗方案指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区域。
在治疗方法上,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特别处理,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而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在预防上,尚无疫苗,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尽量避免前往流行地区,如果必须前往,应做好防蚊措施,穿着浅色长袖衣裤、暴露皮肤涂抹防蚊药剂,避免与其他人共用杯子等个人用品,经常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