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内酯有望治疗心衰的同时治疗EBV感染

2016-03-18 14:21 来源:网友分享

  2016年3月17日讯 1996年医学微生物学相关报道指出,世界上已知的疱疹病毒超过100种,其中8种对人类影响重大。

  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是导致民众嘴唇疱疹的主要原因。HSV-2引起生殖器部位出现并形成水泡或溃疡。HSV-3或带状疱疹病毒可能导致民众患水痘和带状疱疹。

  HSV-4也叫做EB病毒(EBV),导致民众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俗称“接吻病”,因为它往往通过唾液传播。EBV还与其他一些疾病如癌症等密切相关。接受移植手术及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感染EBV的风险增加。

  CDC指出,EBV的感染是世界范围内的,是最常见感染人类的病毒之一。他们指出,大多数民众都携带有EBV,但无明显症状。仅有一种类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疱疹病毒。

  以Sankar Swaminathan为首的犹他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新的药物来治疗病毒感染。当今的药物通过阻止病毒DNA的复制而抑制病毒的感染。

  研究人员发现,螺内酯(SPR)可抑制SM蛋白的形成而抑制病毒复制过程。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认为SPR可作为抑制EBV病毒复制的新型药物。

  Swaminathan博士指出,SPR通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但在处理EBV病毒感染时它也可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其他类似SPR的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时并不能抑制疱疹病毒的复制。这些结果表明,螺内酯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

  什么是螺内酯?

  一种低效利尿剂,其结构与醛固酮相似,为醛固酮的竞争性抑制剂。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阻断Na+-K+和Na+-H+交换,结果Na+、Cl——和水排泄增多,K+、Mg2+和H+排泄减少,对Ca2+和P3——的作用不定。由于本药仅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肾小管其他各段无作用,故利尿作用较弱。另外,本药对肾小管以外的醛固酮靶器官也有作用。

  什么是EBV感染?

  Epstein-Barr病毒(EBV)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为95%以上的成人所携带。EBV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更为重要的是,EBV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医药科研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