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30 20:34 来源:网友分享
春天万物生长,孩子也容易“上火”。稍微吃得多点、穿得暖点就会出现咽痛、便秘、腹胀、口臭、大便干等“上火”症状,然后家长从琳琅满目的“下火药”中选择一种给孩子清清火。其实,这样的“下火”有些盲目,“下火药”吃的不对症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副作用。
首先,妈妈们要明确所谓“上火”的症状不一定要用清热的药物。因为“火”有虚、实之分,阴、阳之别,只有阳亢出现的是实火,阴虚导致的则为虚火。其次,“火”从何来也需要辨别。五脏肝、心、脾、肺、肾出现“上火”的症状各有不同。但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之间、五脏与人体表里上下均通过经络相连,故五脏“上火”的症状会有所交叉,而且五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任何一脏出现“上火”都会影响至他脏,出现更多的变证。
妈妈们切不可看到某一个症状就断定“火”的性质及“上火”的脏腑。比如口腔溃疡,除了脾胃积热、心火上炎可导致口腔溃疡外,肾阴亏虚,虚火上浮也可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临床上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所选用的中药也有所区别,或清热解毒,泻火通腑,或滋阴生津,温补脾肾。因此,选用中药时要结合孩子的全身症状进行辨证,谨防“虚虚实实”——使虚证更虚、实证更实。
春季五行属木,五脏为肝,故春天更容易出现肝火旺的症状,包括头痛、面红目赤、眼眵增多、口干咽痛、脾气暴躁、尿黄便秘,甚至神昏、惊厥等。小儿生长发育旺盛,对水谷精微的需求相对较大,脾胃负担较重,但小儿“脾常不足”,所以除肝胆实火外,孩子一年四季均很容易出现胃肠实火的症状,如牙龈肿痛、口内溃疡、口气臭秽、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厚等。
天气转暖,妈妈们要想预防孩子春天“上火”,关键要做到“管住嘴”。让孩子多喝水,养成喝水的好习惯,避免春燥。少吃或不吃辛辣、油炸、煎烤、油腻的食物,多吃应季的蔬菜水果,保证大便畅通。春天大好光景,在“管住嘴”的同时,及时加减衣物,多出门散步、游玩,放松心情,也是预防“上火”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