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1 15:14 来源:网友分享
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各种“异己成分”有着非常完善的防御机制,所以才会出现移植排斥反应,而其出现通常意味着对器官移植宣告了“最终结果”。但7日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期刊上的一则小鼠实验研究显示,由感染引起的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并不意味着接下来的二次移植也会遭遇排斥。如果这一现象在病人中也能被证实,其将对移植、自体免疫和癌症的治疗方法等许多方面产生影响。
当免疫系统把一个移植的器官视为外来物质时,就会攻击、破坏和清除移植器官,这种免疫学反应就是移植排斥反应,也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些接受移植的患者当中,排异反应会在移植后的几周内发生,而接下来的移植由于免疫系统处于一个警戒状态,被排斥的速度会更快。在另一些接受移植的患者当中,一开始免疫耐受性建立了起来,但是移植的器官在数月或者数年后被排斥,这种排斥可能是感染引起的。医学界以前的观点认为,后一种感染排异反应,在以后的二次移植中也会迅速出现,并且免疫耐受性的丢失是永久性的。
此次,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安妮塔·庄、玛利亚-路易莎·阿莱格里和他们的研究团队,在实验中先给小鼠移植了一个心脏,让小鼠建立起免疫耐受性以后,再对小鼠进行细菌感染。感染在一半的小鼠当中引起了对于移植的免疫排斥。研究发现这种免疫激活的状态是短暂的,一旦免疫系统清除了细菌,它就恢复到原先的免疫耐受状态,并且接受了再一次的心脏移植。
这些研究结果描述了一种现象,即免疫耐受性不会因为移植排斥而消失。如果这一现象在人体中也能得到证实,则可以对移植、自体免疫和癌症的治疗手段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