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5 12:50 来源:网友分享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地服用药物能治疗疾病,减轻患者的痛苦。而错误地服用药物不仅无法达到药品的治疗效果,甚至会给患者带来毒副作用等不良反应。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氯仿事件。曾广泛用于麻醉的氯仿被认为与水一样安全,但1877年英国医学协会经过多年调查与研究,认为氯仿是一种危险药物,小剂量会产生心脏毒性作用,大剂量时可抑制呼吸。自20世纪初,制药工业的兴起,特别是磺胺类药物及抗生素的先后问世,标志着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纪元。药物挽救了无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药品不良反应。20世纪六十年代初,导致数千例海豹肢体畸形的沙利度胺事件发生后,震惊了世界各国。自此,药品不良反应开始受到各国政府管理部门、医药界和患者的重视。
一、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有什么危害呢?
药品不良反应(英文adverse drug reaction,缩写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很大。从20世纪初至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很多患者死亡或重大伤残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达数十起之多。随着制药工业的飞速发展,临床应用的治疗药物品种越来越多,药品不良反应越来越常见和严重。据报道,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28%的住院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我国每年约250万住院患者与药品不良反应有关,每年因药品不良反应消耗的费用超过15亿元。近年来,我国陆续报道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有:酮康唑导致肝坏死,左旋咪唑导致间质性脑炎,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害等。
二、中药有不良反应吗?
很多人认为,中药是安全、无毒的。但是,即使是服用中药,同样有可能产生药品不良反应。在汉代以前曾有记载,在400种中药中有毒者占60多种。《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成“上、中、下三品”,“下品多毒,不可久服”,如大戟、莞花、甘遂、乌头、狼毒等。后来的实践证明,当时认为“无毒”、多服和久服不伤人的“上品”也发生了中毒死亡病例,如人参等。而“中品”中的百合、麻黄等也被实践证明是有一定毒性的药物,不可滥用。
中药不良反应在近年来有大幅度上升趋势,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越来越常见。有资料表明,1915~1990年,408种医药学期刊中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的报道有7062例,而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就有2788例,占39.48%。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形式亦相当广泛,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消化道症状、血液系统反应等。如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有140多种,如地龙、金银花、五味子、三七、六神丸等,值得临床高度重视。
三、药品不良反应就是副作用吗?药品不良反应就是过敏反应吗?
俗称的“副作用”,只是药品不良反应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副作用是指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且机体感觉不适的药理反应。如局麻药物引起的头昏、低血压等。随着治疗目的的不同,副作用也可转化为治疗作用。如阿托品具有抑制腺体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加快心率等作用。在全身麻醉时利用它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其松弛平滑肌引起腹胀或尿潴留是副作用;在利用其解痉作用时,口干和心悸成为副作用。副作用是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一般较轻微并可以预料到,所以可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或减轻。
过敏反应也称为变态反应,也是药品不良反应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过敏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当发生药物过敏时,可应用抗组胺药、皮质激素、皮肤局部治疗药或抗感染药物进行及时治疗。
四、如何避免和防范药品不良反应
对医护人员和患者而言,药物治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是个几乎天天面临的课题。药物治疗在取得疗效的同时也伴随着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理想的药物治疗是以最小的药品不良反应风险取得最佳的药物治疗效果。
患者在选用药物时,尽可能地避免和防范药品不良反应,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注意禁忌症、不良反应等,服用药物的用法、用量一定要遵守说明书的规定或遵守医嘱的规定。
2.尽量减少联合用药,因为使用药物的品种越多,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大。
3.不要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往往会夸大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
4.不要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部分患者没有根据本身疾病的特点,反而过于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往往会适得其反。
5.老年人、小儿、孕妇、哺乳妇女、肝肾功不全者用药应慎重。
6.患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若怀疑出现的病症是由于药物所引起而又不能确定为某药时,如果治疗允许,最可靠的方法是首先停用可疑药物甚至全部药物,这样处理不仅可及时终止致病药物对机体的继续损害,而且有助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识别。
预防:
由于药物反应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严重者可致死亡,故重视预防有重要的意义,如医生不随便给药,病人不滥用药,药物反应是可以大大减少的。
1.在用药前,首先明确诊断,不要在病情未搞清前,采用多种药物围攻,以为总有一种药物会产生效用,这样易出现不必要的药物反应。
2.对所用药物的成分、性能、适应证、禁忌证、副作用、配伍禁忌等应全面熟习掌握,做到不滥用、错用、多用药物。
3.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特别是对有过敏性体质者更不可忽视。对有过药物过敏反应者,应注意交叉敏感或多源笥敏感反应的发生。
4.用药应有计划性,剂量不宜过大,种类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久,并定期观察,特别是应用有一定毒性的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等,更应严密观察,经常检查血象等。
5.某些器官有功能障碍时,常对某些药物不能耐受,如患肾病者需慎用重金属药物。
6.在用药期间应注意一些警告症状或不耐受现象,如皮肤瘙痒、红斑或发热等,一旦出现应考虑立即停药。
7.凡已发生过敏性药物反应者,都应发给药物禁忌卡,注明致敏药物名称及反应类型,以供复诊时参考。
8.国家医药管理部门必须加强药政管理。药品在出厂投放市场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把好的药品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