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2 10:56 来源:网友分享
廊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坚持运用“四算法则”,强基础、创举措、除隐患,全面落实“四个最严”和“四有两责”,切实保障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在基层建设上作“加法”,不断夯实监管基础。起草《廊坊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明确考核内容、评价标准和结果运用,纳入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该《办法》经廊坊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并印发实施,有力推动了食品药品安全“党政同责”和“政府总责”的全面落实。扎实推进乡镇食安办规范化建设,配足工作场所,配齐工作人员,配强执法装备,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印发实施《廊坊市食品药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办法》、《廊坊市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管理办法》等9项配套制度,制定《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隐患报告单》、《农村集体聚餐登申报表》等12种工作表格模板,确保职责明确、规范运行。针对不同业态、不同品种、不同环节,全面推行“双随机”和“清单式”执法,逐项列明检查重点和检查方式,执法人员和检查单位实行电脑随机“配对”,有效解决了“谁来查、查什么、怎么查”的问题,提升了基层执法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在问题隐患上作“减法”,严守食药安全底线。隐患险于明火。全市食药监管系统坚持食品药品不出问题的“安全底线”,自9月份起利用4个月时间,组织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百日攻坚行动,紧紧围绕行业普遍存在、媒体广泛关注、公众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对食品药品从业单位开展全方位监督检查,重点排查原料购进、加工生产、出厂检验、人员体检等关键环节,应查尽查、不留死角,对各类风险隐患严肃督促整改,对各类违法行为严肃依法查处,严防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以肉、酒、奶、月饼、海鲜等为重点产品,组织开展监督抽验,精准排查不合格产品,确保问题产品出不了工厂、进不了市场、上不了餐桌。组织开展“三小”企业登记备案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登记备案,纳入日常监管;对不符合登记备案条件的坚决关停取缔,消除隐患。
在共治格局上作“乘法”,努力汇聚社会正能量。组织开展食品药品科普宣传“上街头”“进家庭”“入社区”“进市场”活动,广泛普及安全知识,曝光问题企业产品,发布安全消费警示,切实提高广大群众健康饮食和科学用药水平。组织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公示牌悬挂工作,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全面公开从业单位的食品安全等级、日常监管结果和人员体检情况,强化了社会监督作用,推动了企业诚信自律。组建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全市3200余个行政村配备协管员4000余名,落实保障物质待遇,有力弥补了监管力量不足。按照“化整为零、分批分次”的工作思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全市系统对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切实提升了协管员履职监督能力。针对高风险企业的重点从业人员,组织集中培训、集中约谈,强化了企业责任安全意识,提升了企业依法生产经营水平。通过系列措施,有效汇聚了社会公众、协管队伍、从业人员三方社会正能量,营造了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在传统手段上作“除法”,全面实施科技监管。积极推行“互联网+食药安全”,推动食品药品安全由传统监管向科技监管转变。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创建、试点运行、重点推进”的原则,组织餐饮单位积极开展“网络厨房”,通过就餐场所电视屏幕和“药安食美”手机APP,将后厨操作间直观向消费者展示,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开发建设“食品药品智慧指挥平台”,研发信息采集、视频监控、语音对讲、证据追溯、应急处置等功能,实现了对企业的在线监管、实时监控,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远程指挥,对违法证据的实时保存、追溯可查,既有效缓解了执法力量不足,又提升了行政监管效能。以白酒、乳制品、肉制品、食用植物油等重点食品生产企业为试点,探索开发电子追溯系统,详细记录原料供应资料、进货查验记录、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报告、产品销售流向等信息,对原料采购、生产制作、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全程有效监管,实现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责任可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