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7 17:06 来源:网友分享
本病缺乏特异性表现,可因胃流出道梗阻而急性起病,也可表现为腹痛或不适、恶心、呕吐、焦虑、肠梗阻、腹水等慢性症状,有些病人的症状可持续多年。根据病变部位及浸润程度,本病可有不同的分类。
1.按部位分类
(1)局限性:多见于中老年,病变仅累及胃,约占EG的26%,此型又称为嗜酸粒细胞性胃炎(eosinophilic gastritis)。胃窦部最常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等;胃内的肿块可以导致恶变或胃流出道梗阻。
(2)弥漫性:多见于中青年,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发作有规律,可能与进食某些食物有关,约50%病人可出现肠梗阻表现。
2.按浸润程度分类 Klein分型是目前常用的EG分类方法。
(1)黏膜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胃肠黏膜。病人可有过敏性病史及较高的血IgE浓度,其临床表现为胃肠道蛋白丢失、贫血、吸收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
(2)肌层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肌层,其临床表现为梗阻,这种梗阻有时需要手术治疗,另外,还偶有胃肠道出血和瘘管形成。
(3)浆膜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浆膜层,其临床表现为腹痛,且常伴有腹膜炎、腹水和腺体病。
1.饮食 应尽量避免引起胃肠过敏的食物,有人曾试用要素饮食,但收效甚微。
2.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EG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有良好反应,以泼尼松(强的松)为例,一般开始剂量为15~40mg/d,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后逐渐减量。停用糖皮质激素后EG的复发率尚不清楚,据文献报道,有1/3的病人可复发,复发病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仍然有效。
(2)抗过敏药物:阿司咪唑(息斯敏),10mg,1~2次/d;酮替芬,1~2mg,1~2次/d。
3.手术治疗 EG的手术治疗适用于有梗阻的病人,但远期效果不佳,如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即使作胃肠道局部切除,仍有可能复发。
饮食保健
将30克山楂切成片状后炒焦,与生姜3片、红糖15克一起放入水中煎煮,然后取汁。每天分2次口服此汁,可收到收敛止泻,健脾和胃、散寒止呕的功效。
病理病因
EG的病因迄今未明。EG病人的胃肠道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因此有人认为与某些外源性或内源性的物质引起的机体过敏有关,但仅有20%~50%的病人以前有过敏史。有人认为EG与哮喘一样有遗传学背景,但迄今为止,只有1篇文献报告一个家庭中有两人同患EG。澳大利亚学者曾报告EG的发病与钩虫感染有关,在他们的资料中,79%的EG病人有钩虫感染,而对照组仅8%,但其他人用甲苯达唑(mebedazole)治疗未见疗效,因此认为EG发病与钩虫感染无关。
疾病诊断
1.消化不良 EG病人可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但常缺乏特异性。对于以消化不良为表现的病人要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胃癌、慢性胰腺炎等注意鉴别。
2.肠梗阻 肌层型EG,常发生肠梗阻,要注意除外胃肠道肿瘤、肠道血管性疾病等。
3.腹水 多见于浆膜型EG。腹水常规和生化检查、腹水CEA检测、腹水病理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4.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ES) HE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性疾病,它也可以累及胃肠道。应注意鉴别。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 EG病人有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且可随疾病病程波动,但有1/3的EG病人在整个过程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始终正常。因此,有人提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并非是诊断的必要条件,无嗜酸粒细胞增多不能除外EG的可能。
2.血沉增快。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胃肠道钡餐造影可见胃窦部僵硬、黏膜皱襞增厚和黏膜结节样增生;小肠环状皱襞及增厚,但不伴溃疡和局部异常;有些病人可无特殊发现。放射学检查结果的特异性较差,其诊断价值远不如内镜检查。
2.内镜检查加活检病理 内镜检查时,可见受累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增厚或有肿块。活检病理可见受累胃肠道黏膜有局灶或弥漫性嗜酸粒细胞浸润,组织水肿及纤维化,但一般不伴组织坏死;EG的病灶有时可呈局灶性分布。检查时常需多点活检。对高度怀疑肌层型或浆膜型者,超声内镜有助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