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6 09:51 来源:网友分享
1、便血鲜红色量多:内痔。良性疾患,包括内、外痔,肛裂,大肠息肉,肛瘘等,便血颜色也不完全一样。根据血的颜色及血量的多少也可以区分开。内痔出血量较多,显鲜红色,排便时出血,停止排便后出血一般也停止,并且敷在大便表面,或单独是血,肛门不疼痛。
2、鲜便血红色量少:肛裂。肛裂出血,呈鲜红色,但量较少,肛门疼痛,血敷在大便表面,或手纸上有血。
3、脓血便:结肠炎、肛瘘:结肠炎引起的便血一般为脓血便,量可多可少,颜色不鲜、较暗,敷在便表面,脓与血相混。肛瘘引起的便血,也是脓血便,但它是间断性的,不定期或定期发作,量可多可少,发作时或发作前有臀部、肛门内或肛旁疼痛感,也可以有发热,不能坐等症状。
4、便血呈黑色:上消化道。常见出血部位:食道静脉曲张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食道癌、贲门癌、胃癌、癌(腺)体破坏出血、胆道出血等。血量有多有少。便血的特点是颜色发黑,因为红血球被消化液所破坏,如胃液、十二指肠液、胆汁、胰液等液体破坏、分解,变成了非血球的有机物质。它们再与被消化的食物相混,进入小肠及结肠被消化吸收。
5、便血呈果酱色:下消化道出血。肿瘤引起的便血,从颜色上看不是鲜红色,而是像果酱色,颜色较暗。这是因为瘤体组织较脆,易烂,易脱落。在食物残渣及大便通过时的阻力作用下,引起瘤体组织坏死、脱落,或与之相混,或敷于表面,一起排出体外。
1.注意便血的特点
(1)了解便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内痔、肛裂常在大便后出血;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常呈反复、间歇性少量便血;中晚期(结)直肠恶变可为持续性少量便血。
(2)分清便血性状、出血方式、颜色和出血量。如内痔出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肛裂则是血附于粪便表面或手纸染血,出血量少;如出血较多,血液在肠腔内贮留,排出时可呈黑色,多考虑上消化道病变;若为紫红色、暗红色或有血块;或血色鲜红,则多来自下消化道;混有黏液并有臭味,应想到有直肠恶变的可能。
2.注意便血的伴发症状
如直肠炎、直肠息肉(癌)等便血常伴有肛门下坠、里急后重;内痔、息肉便血无肛门疼痛;肛裂则伴有肛门疼痛及便秘;慢性结肠炎常伴腹泻、左下腹隐痛;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肠套叠伴有剧烈的腹痛甚至休克等。
主要是便血的原发病鉴别,可根据便血的特点及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定。此外,动物血、药物等有可能导致粪便颜色改变,应注意询问并鉴别之。
便血又名“血便”、“下血”、“泻血”,以血便或便后下鲜为特征。多见于上消化道溃疡出血、胃肠息肉、小肠出血、肿瘤、肛周疾病下血,以及一些血液病、急性传染药、寄生虫等。此处指的是由于痔疮破损、肛裂、肛窦炎、直肠结肠粘膜损伤引起的便血。
1、痔疮便血
便血发生在排便过程中或便后,血色鲜红,与粪便不混合。
2、肛裂便血
血色鲜红,滴出或手指擦拭可见,新鲜肛裂便后有剧裂疼痛。
3、消化道疾病
便血大便呈柏油状或黑褐色,出血部位多在上消化道;如便血色纯(鲜)红,则是下消化道疾病出血。
4、直肠癌便血
其便血呈鲜红色,滴状附于大便表面;晚期伴有肛门直肠下坠和消瘦,大便次数增多,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5、直肠便血及直肠息肉
血色鲜红,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溃疡性结肠炎、痢疾多半混有粘液或呈脓血便,并伴有下腹痛、发热、便频等症状。
6、全身疾病便血
如白血病、血友病、尿毒症以及某些少见的传染病(如伤寒、出血热等),便血同时会有全身其他部位的出血和其他表现。
拉大便出血的饮食要注意什么?这是每个患有便血的患者应该了解的。便血大多是由不好的大便习惯引起的,如上厕时下蹲位看书看报,造成下蹲和大便时间延长,轻易造成肛门盲肠内瘀血而引发疾病。上厕时吸烟能缓冲大脑的大便反射,极轻易造成大便秘结。所以做好疾病的治疗很重要。那么,拉大便出血的饮食要注意什么?下面就来具体介绍一下。
1、多食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肠粘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忌食辛热、油腻、粗糙、多渣的食品,忌烟酒、咖啡;此外,要多饮水,这对软化大便有一定的作用。
2、公道饮食:多吃五谷,蔬菜,多吃水果:如竹笋,胡萝卜,韭菜,芹菜,未经加工的谷类,粗粮,麦麸面包,黑绿叶蔬菜,苹果,橘子,猕猴桃,西瓜,香蕉,草莓。
3、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饮酒不但对肝脏有损害,而且也可促进痔疮的形成,痔疮患者应戒酒,同时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品。
4、“食不厌粗”:粗加工的食品,含有较多的营养素和食品纤维,适合便秘或痔疮患者食用,有利于大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