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0 13:02 来源:网友分享
首先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他们和孩子的关系。通过对亲子互动的研究,家庭教养的基本方式有专制型、放任型和权威性,每一种方式都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同影响。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很严厉,过分严格的控制儿童的行为,需要儿童必须要听从父母的要求。一不顺心就会使用体罚或者其他强硬的方式,当儿童不同意父母的做法时,父母会用“因为我说了算”来回应,他们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这种教养方式不鼓励孩子自己思考问题,他们只需要向父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了。
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感兴趣,很少去管孩子,这些孩子都是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自由的做事,很多是保姆或者祖父母照顾,还有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住在老师家里,他们和父母的见面次数和交流时间都非常的少。
权威型的父母是结合了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的优点,允许儿童在合理的界限内自主发展。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也很多,会和儿童讨论制定规则背后的原因,并且当孩子拒绝遵守要求时,鼓励孩子表达出拒绝的理由,但是,如果孩子的理由不充分,他们会坚持原则并晓之以理。
教养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儿童的成长,不断做出调整。例如,在儿童学龄前阶段,父母对孩子会有很多控制、限制,给孩子更多的指导,当儿童在学龄期时,教养方式转变为更为权威的方式,更多尊重孩子的意见,可以和孩子有更多的商量。到青春期时,教养方式要变得更加宽容,青少年要学会为他们的决定和行为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
同时,每个孩子天生的特质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很活跃,有的很安静,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很快形成了他的生活规律,有的孩子却是夜哭郎,我们把这些特质叫做气质,儿童自身的气质特征也会对父母的教养行为产生影响,因此父母要了解和接纳孩子的气质特点,要根据儿童不同的气质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
作为父母,往往很忙碌,工作的压力,繁琐的家务,面对孩子时可能只剩下对他的要求,但是想想孩子的心情吧,当他见到你时,只被催促着学习、作业、还有一堆没有完成的任务,他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首先父母和孩子需要在轻松、积极、正面的气氛中才能更好的相处,家长可以运用积极倾听的方式来鼓励孩子表达想法和感受,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父母要安静专心的倾听孩子的话语,比语言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如果心不在焉,孩子就会很失望,无论父母说什么,孩子都会感觉不到真正的理解。
合作代替对抗
要鼓励孩子和我们合作,而不是以敌意和对抗的方式进行交往。当孩子打断你的谈话,进屋的时候留下脏兮兮的脚印,或者在电脑前玩了一天游戏时,你通常会怎么做呢?很可能,你责备他,命令他,或者严厉的警告他。而这样的反应效果又是如何呢?孩子反而对你更不顺从,更加对抗,看来这样的沟通方式只会让父母陷于绝望,因此需要找到其他可以取得儿童合作的办法。
替代惩罚
父母可以明确表明自己不同意孩子做法的立场,但是不要攻击孩子的人格。表明父母的期望,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并且让孩子承担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自然后果例如孩子借东西不还或者损坏,别人就会生气并且可能不会再借给他;当孩子贪玩回家晚,就会发现晚饭已经没有了,他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孩子不整理房间,东西找不到的时候,只能自己整理物品来找到东西。
孩子总会做出一些正面的事情,需要父母及时关注到,父母可以尝试用积极的关注代替负面的评价,试着忽略孩子细微的行为问题,关注孩子做出的但往往会被家长忽略的积极行为,在他表现出来时给予表扬。这也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不是认为他是一无是处的。
我们倾听孩子的感受,分享我们的感受,邀请他们和我们一起解决问题,给孩子做选择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控制自己的生活,所有这些不仅会获得和孩子更好的关系,还能帮助他们带着自信和骄傲走向成人的世界。
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会教导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他们和孩子的关系。父母要了解和接纳孩子的气质特点,要根据儿童不同的气质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要注意积极倾听和理解儿童的感受。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开始出生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成绩,慢慢我们的期望逐渐降温。我们期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将来能够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下岗。能够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进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顺最后你不能动的时候,所有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路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开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后当我们已经垂老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
我始终不认为强化训练能培养出我们所谓的成功的人,当然成功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有句话是,“行行出状元”,我理解就是无论采取对哪种人群进行统计分类的方法,最后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正态分布的。一个优秀的厨子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反之,也是这样。
无论我们怎样对人进行分类统计,一定是正态分布的,我们所谓的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很少数的。绝大多数是平常的。但是,平常的人就没有幸福吗?难道我们是一个普通人就没有普通人的幸福吗?我们普通人就没有权利谈幸福吗?其实我们今天看到大量的人是普通人但是他们生活很乐观、很幸福。
心理学家将孩子的气质主要分为六种,看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将TA放在哪个队伍里。
1. 胆小的孩子——千万不要用激将法
胆小羞怯的孩子在接触陌生人时,第一反应往往会很羞怯、回避,对新事物接受慢,表现出胆小、孤僻。
对待这一类型的孩子,千万不要用激法,不要说“你胆子太小了!”从而试图激发TA大胆点,这样是没有用的。
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先让TA旁观,再鼓励TA加入,如果一定不想加入,也不要呵斥,要给TA多一点的时间。
如果遇到新的情况和人,要详细解释给他听,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不要突然让他面对。
同时,不要随便改变他的生活习惯,孩子会很难跟上节奏。
但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要及时鼓励,针对事件给予表扬。比如孩子今天主动和邻居打招呼了,要鼓励他“今天宝宝真有礼貌”。
另外,也可以参加一些不显露自己,但也能在大众面前表现的活动,比如小合唱、朗诵等等。
要学会欣赏孩子的气质,多从积极角看,比如胆小羞怯的孩子,不容易冒险出事情,家长不用太担忧,青春期以后也不容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
2. “多动症”孩子——精力太充沛也不是坏事
再比如,活泼好动型的孩子,似乎一刻都停不下来,大量消耗家长的精力,也极具“破坏性”,经常弄坏玩具,很多家长都怀疑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
这样的孩子,其实只是“精力充沛”,精力充沛不是坏事,但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定规矩,让他学会克制自己。
同时,要提供给孩子足够空间让他消耗精力,做家务、体育锻炼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更综合的活动是让孩子参加某个运动俱乐部的活动,不单运动消耗精力,也能学会按照规则比赛。
另外,这样的孩子在遇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会安静下来,家长要做的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兴趣”。
比如说,有一双胞胎男孩,就属于活泼好动型的孩子,非常让家长头疼。后来,爸妈发现这俩孩子特别喜欢组装东西,一装东西就非常安静、专注。
父母就买了各种零件供他们组装,家里的电视、电脑、相机都是自己组装的, 这也让孩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其实,根据孩子的不同气质,家长只要调整自己的教育风格,就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比如,淘气的孩子,往往会被认为是个“爱制造麻烦”的学生,家长在教育上经常用“严厉批评”法,但在研究中发现,这类孩子对惩罚“缺乏反应”,对表扬却“反应敏感”,这样的孩子,一定要多褒义词鼓励。
而一些很乖很听话的孩子,则对“轻微的惩罚”会有较高的反应。
3. 易分心的孩子——帮孩子找到兴趣
有一类容易分心的孩子很让家长头疼。这些孩子的注意力总是不集中,集中起来的时间也短,做事拖拉家长总要不停地唠叨、催促。
容易分心的孩子其实也有好处,他们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情,很容易被安慰,不会让大人觉得很崩溃。
对于这类的孩子,要尽可能减少让他们分心的因素,比如在写作业时,尽量把玩具等不相关的东西撤光,避免干扰。
同时,培养孩子的兴趣,对喜欢的事情,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很集中。
蛙王菲尔普斯小时候就是个很容易分心的孩子,他的妈妈带着他尝试了很多,最后发现在游泳时,他能集中注意力很长时间。
4. 暴躁或抑郁的孩子——家长要懂得调整孩子情绪
这类型的孩子可以称为具有“戏剧性气质”。暴躁的孩子发脾气会大哭、摔东西、踢人等等,而抑郁的孩子从不放声哭,像林黛玉一样,这是气质的两极。
对待暴躁的孩子,家长回应时声音一定要平和,了解孩子为什么发脾气,并坚定表明自己的看法。
而对于抑郁的孩子,他们的负面情绪多,大人要多给他调动积极情绪,慢慢让他开朗起来。
5. 敏感细心的孩子——千万不要当面批评
这类孩子会对光线、食物、环境的细微变化反应敏感,在与人交往时也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这类孩子如果遇到大大咧咧的父母,就会有冲突。
这类孩子能敏锐感知周围变化,很细心,观察能力很棒,如果引导地好,在音乐、美术方面能挖掘他们的潜质,他们通常也很善解人意,关心别人。
但这类孩子也特别爱面子,承受力差,家长千万不要当面批评他,点到为止就好。
6. 慢热的孩子——要帮孩子提前预热
这类孩子在做事时没有大热的激情,但一旦进入状态,就会非常专心,沉浸其中。
家长要注意,在做事情前,帮助孩子提前预热,而且注意,不要老和其他孩子比较,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聪明的家长,一定要充分了解的小孩,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面对胆小的孩子家长千万不要用激将法,面对多动症”孩子,要清楚精力太充沛也不是坏事,面对易分心的孩子家长要帮孩子找到兴趣 ,面对暴躁或抑郁的孩子,家长要懂得调整孩子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