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9 19:18 来源:网友分享
1.民间偏方荸荠豆浆治疗小儿支气管炎。荸荠大家都见过,很多人也都吃过,就是那种扁圆形的类似水果的东西。大家可以取豆浆250克、荸荠5个、白糖250克,先把荸荠洗净,用沸水烫1分钟,捣碎后绞汁待用。把生豆浆烧沸后掺入荸荠水,待沸后加白糖搅匀即成,如果宝宝小可以喂汁。
2.民间偏方雪梨雪贝煎药治疗小儿支气管炎。取来银耳10克、川贝3克,雪梨1个,将雪梨洗净去皮、核,银耳发透去根,与川贝同入锅内,适量清水,隔水炖30分钟即成,可以加入少许冰糖。这种口味不仅鲜美,而且可以疗病,小儿也很喜欢。
3.将大蒜捣碎,用两层纱布(剪成脚底形)内夹1历米厚的碎大蒜,孩子睡觉以前,先在两只脚底抹上一层油,然手将夹大蒜的纱布绷牢在两只脚底下(为防夜间掉脱,可套一双厚袜子)第二天早上可闻到孩子喉头有大蒜味(如脚上破伤会起泡,勿用),再敷一夜,即可根治。这种方法据网友讲可以痊愈,并且不容易复发。
4.可以取白萝卜50克、杏仁6克,姜3片,水煎服,每日一剂。等宝宝转成浓鼻涕时,用白萝卜50克,鸭梨5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可以自己给宝宝按摩。在宝宝的中指根部到指尖来回轻轻地捋;按摩脚底心,顺时针几次,逆时针几次。动作要轻柔。这种方法的具体有多少疗效并没有得到明确表示。
1.好发因素。婴幼儿时期容易发生肺炎是由于呼吸系统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易于充血,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少,肺含气量少,易为黏液所阻塞等。此年龄阶段的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尚未充分发展,容易发生传染病、营养不良、佝偻病等疾患,这些内在因素不但使婴幼儿容易发生肺炎,并且发病比较严重。1岁以下婴儿免疫力很差,故肺炎易于扩散、融合并延及两肺,年龄较大及体质较强的幼儿,机体反应性逐渐成熟,局限感染能力增强,肺炎往往出现较大的病灶,如局限于一叶则为大叶肺炎。
2.病原菌。凡能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均可诱发支气管肺炎,但以细菌和病毒为主,其中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为常见。一般支气管肺炎大部分由肺炎链球菌所致,其他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杆菌、大肠埃希杆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则较少见。近年来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和流感嗜血杆菌有增加趋势,病原体常由呼吸道入侵,少数经血行入肺。
1.全身症状。起病急骤或迟缓,骤发的有发热、呕吐、烦躁及喘憋等症状。发病前可先有数天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热型不定,多为不规则发热,亦可为弛张热或稽留热。早期体温多在38℃~39℃,亦可高达40℃左右,大多为弛张型或不规则发热,新生儿可不发热或体温不升,弱小婴儿大多起病迟缓,发热不高,咳嗽与肺部体征均不明显,常见呛奶、呕吐或呼吸困难,呛奶有时很显著,每次喂奶时可由鼻孔溢出。腋温>38.5℃,伴三凹征,尤其胸壁吸气性凹陷和呼吸增快(除外因哭吵、发热等所致者)应视为病情严重。
2.咳嗽。咳嗽及咽部痰声一般在早期就很明显。早期为干咳,极期咳嗽可减少,恢复期咳嗽增多、有痰。新生儿、早产儿可无咳嗽,仅表现为口吐白沫等。
3.气促。多发生于发热、咳嗽之后,呼吸浅表,呼吸频率加快(2个月龄内≥60次/分钟,2~12个月≥50次/分钟,1~5岁≥40次/分钟,大于5岁≥30次/分钟),重症者呼吸时呻吟,可出现发绀,呼吸和脉搏的比例从1:4上升为1:2左右。
4.呼吸困难。常见呼吸困难,口周或指甲青紫及鼻翼扇动,重者呈点头状呼吸、三凹征、呼气时间延长等。有些患儿头向后仰,以便较顺利地呼吸,若使患儿被动地向前屈颈时,抵抗很明显,这种现象应和颈肌强直区别。呼吸困难对肺炎的提示意义比呼吸增快更大。
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对判断细菌或病毒有一定价值。细菌性肺炎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现象,胞浆可有中毒颗粒。病毒性肺炎的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偏低,亦有少数升高者,时有淋巴细胞增高或出现变异型淋巴细胞。支原体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偏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但在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降低。
2.反应蛋白(CRP)。细菌感染时血清CRP值多上升,而非细菌感染时则上升不明显。
3.前降钙素(PCT)。细菌感染时可升高,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时,可迅速下降。但对于肺炎患儿,不能单独或联合应用这些指标来预测细菌或病毒感染,需结合临床病史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4.细菌学检查。细菌培养和涂片 采取气管吸取物、肺泡灌洗液、胸水、脓液和血标本作细菌培养和鉴定,同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对明确细菌性致病菌和治疗有指导性意义。亦可作涂片染色镜检,进行初筛试验。其他检查 如血清学检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抗体水平,进行细菌抗原检测如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溶血素抗原、HI抗原等。
温馨提示:
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季节交换时避免受凉。避免过度疲劳,感冒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尽早防治上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