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发育的基本知识 婴儿期心理及感觉的发展

2017-09-25 07:15 来源:网友分享

一、婴儿期发育介绍

  婴儿在1~3岁的阶段中,身心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

  ①学会了随意地独立行走和准确地用手玩弄或操纵物体,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最简单的游戏、学习和自我服务等活动。

  ②迅速发展了语言,能够自由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往,并能通过语言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进行最初步的调节。这就使得婴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在心理上产生了新的质变。

  体征

  ①体重可以达到出生时的3倍,约为9000~10000克。

  ②身长在出生时约为50厘米,一般每月增长3~3.5厘米,到4个月时增长10~12厘米,1岁时可达出生时的1.5倍左右。

  ③头围在出生时约为34厘米,前半年增加8~10厘米,后半年增加2~4厘米,1岁时平均为46厘米。以后增长速度减缓,到成年人时约为56~58厘米。

  ④胸围在出生时比头围要小1~2厘米,到婴儿4个月末时,胸围与头围基本相同。

  ⑤婴儿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仍处于大脑的迅速发育期,脑神经细胞数目还在继续增加,需要充足均衡合理的营养素(特别是优质蛋白)的支持,所以对热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的需求特别旺盛。

二、婴儿心理发展的条件

  婴儿的心理发展基于3方面的条件

  ①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婴儿出生后,脑的重量在第1年增长最快。新生儿脑重平均为350~400克,到8、9个月平均为660克;2岁半到3岁时脑重已达890~1011克,约占成人脑重的2/3。2岁婴儿的脑在形态及各部分的比例上已基本与成人的脑相类似,且脑的白质部分已出现髓鞘化。脑的髓鞘化程度是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婴儿期,脑的髓鞘化过程在显著地进行着。首先是感觉系统的髓鞘化,而后是运动系统的髓鞘化,最后才是与智力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额叶和顶叶等部分的髓鞘化。脑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遗传编码,但环境因素也起一定作用,因为脑的正常发展必须有适当的环境刺激。婴儿脑的发展从出生起就与环境的作用结合在一起。新生儿脑的功能已有了一定的成熟,只是各部分成熟的程度不同。一般是投射区最先成熟,而在种系发生上最新的联合区最后成熟。所以,1岁以内的婴儿不易形成复杂的条件反射,以后随着皮层的联合区及其联系系统的逐渐成熟,婴儿的条件反射也就逐渐复杂起来。

  ②言语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

  婴儿言语的发展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进行的。由于语言本身具有概括和调节作用,所以婴儿在不断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心理活动也迅速发展起来。婴儿出生的第1年是言语发展的准备时期。他们以各种形式练习了发声器官,并学会利用声音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从对言语毫无反应到能够运用声音与人们交际;从完全不会说话到咿呀学语,为言语的发展准备了条件。但是,这一时期的婴儿所反映的只是人们的语音和表情,并不懂得词义。直到1岁以后,词对婴儿才具有信号意义。词的刺激逐渐代替具体刺激,并与具体刺激的作用相联系。1~3岁是婴儿掌握言语的最初时期,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岁半以前主要是理解言语的阶段;1岁半以后则是积极言语活动的阶段。在前一阶段,婴儿能听懂的词明显增多,能以动作、表情来回答别人的问题或要求,但能说出的词极少,只能运用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种单词称为“单词句”。1岁半以后, 婴儿的积极词汇迅速增长,其中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还有少量的代词、副词、量词和介词。在语句上已从单词句进入到多词句,出现了主、谓、宾等基本语法结构,表现了人物、动作、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能说出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婴儿的心理发展是在个体积极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

  ③婴儿的活动以动作发展为直接前提。

  3岁前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1岁内,婴儿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手的动作和直立行走动作的发展上。其顺序是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具体说就是,从抬头到翻身(3个月)、坐起(6个月)、爬行(8、9个月)、站立(1岁),再到学会行走(1岁又1、2个月)。 手的动作也是从无意识地抚摸(3个月)到随意抚摸(5个月),再到抓握动作的发展(6个月以后),逐渐形成了眼手协调的运动。2~3岁的婴儿已能随意行走,手的动作也灵活协调起来,并学会了双手运动。在此基础上,婴儿的游戏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活动也发展起来,如能灵活地摆弄和使用物体,学会了自己穿衣、吃饭、洗脸、洗手和收拾东西、整理玩具等。这就说明3岁前的婴儿已发展出一定目的的活动,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萌芽。婴儿通过活动接触了各种物体,训练了感官,发展了各种心理活动。但是,婴儿的活动还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主题经常变化,很不稳定,在内容上也比较贫乏和单调,只限于简单的模仿。

三、婴儿期的饮食

  其实婴儿期的饮食食谱是有按照宝宝成长阶段的不同而进行划分的,而下面我们就介绍几个划分完阶段之后,适合宝宝食用的美食。

  4~6月

  蛋黄粉

  原料:鸡蛋一个

  做法:去除新鲜鸡蛋一个,将鸡蛋洗净,把鸡蛋放入冷水中,水开后中火煮5-7分钟,剥鸡蛋壳,取出鸡蛋黄,研磨成粉。然后用水冲泡调成糊状哺喂。也可以直接买市售速溶婴儿蛋黄粉冲泡,营养价值更好。

  土豆泥

  原料:土豆

  做法:将一只土豆去皮并切成小块,蒸熟后用勺压烂成泥,加少量水调匀即可。

  鲜橙汁

  原料:橙子

  做法:将一只橙子横向一切为二,然后将剖面覆盖在玻璃挤橙器上旋转,使橙汁流入下面的缸内。喂食时,可以加一些温水,兑水的比例从2:1,到1:1,然后是原汁。

  6~8月

  肝肉泥

  原料:猪肝和瘦猪肉,姜汁适量

  做法:将猪肝和瘦猪肉洗净,去筋,放在砧板上,用不锈钢汤匙按同一方向以均衡的力量刮,制成肝泥、肉泥,然后将肝泥和肉泥放入碗内,加入少许冷水、料酒、姜汁和盐搅匀,上笼蒸熟即可食用。

  鱼泥豆腐苋菜粥

  原料:熟鱼肉,盒装嫩豆腐,苋菜嫩叶,米粥,适量高汤、熬熟植物油。

  做法:豆腐切细丁,苋菜取嫩芽开水烫后切细碎,熟鱼肉压碎成泥(不能有鱼刺)。将白粥加入鱼肉泥、高汤(鱼汤)煮熟烂。再加入豆腐与苋菜,及熬熟的植物油,煮烂后加少量食盐即可。

四、婴儿期的感觉发展

  ①视觉:出生2、3个月的婴儿,视觉已比较集中而灵活,能够对人脸或彩色画像长时间地集中注视和微笑。婴儿的颜色视觉也发生较早。2、3岁的婴儿已能正确辨认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但对于混合色(如紫色和橙色)和色度不同的颜色(如大红和粉红等)还不能完全正确辨认。

  ②听觉: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就能有听觉反应,表现在能转头去寻找声源。随着听觉的发展,3、4个月的婴儿已表现出对音乐的喜爱,当听到音乐时立即会停止哭泣。4个月能分辨成人的声音,听到母亲的声音就欢跃起来。在训练的条件下,婴儿2~3个月就能分辨两种性质不同的声音;3~4个月能分辨8度音程到4个音阶的音调,5~6个月可以不稳定的分辨相差3个半到2个半音阶的音调。从8、9个月开始,婴儿能识别各种声音,如成人严厉或和蔼的音调会引起婴儿不同的反应。1岁以后,婴儿听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感知语言、辨别简单的语音方面,为其言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肤觉:婴儿的肤觉出现较早。2个月已经形成皮肤机械刺激的条件反射,3个月能对33℃和31.5 ℃的水温有明显地分化反应。2~3岁的婴儿由于在动作和活动中不断地用手接触和操纵物体,因而能较好地辨别物体的不同属性,如软硬、冷热等,从而使动作和活动更好地适应不同物体的特点。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新生儿向日葵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