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不了解老人!别再这样对他们

2017-01-11 15:27 来源:网友分享

  面对高达2.2亿、占全国总人口16.1%的老人群体,我们有没有做好准备?我们真的了解他们吗?

  在大部分的记忆里,这个庞大的群体以父亲、兄长、朋友的身份进入我们的生活,他们善良、质朴、温顺、谦和,同时,在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中他们却呈现出另一副面貌:偏执、敏感、古怪、暴戾,他们分布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菜场、在棋牌室、在公园、在公交站,有他们各自的故事、体验和心境,这些角落中藏着一个我们不曾了解的老人世界……

  公交车上老人变“坏”的背后是啥?
  情绪关键词:古怪、暴怒
  有些老人上了年纪,暴脾气也上来了——面对不让座的年轻人,一言不合,破口大骂;明明是自己走路不小心撞了别人,却大声斥责,“为什么你不让着我”……看过《老炮儿》的人都有印象,片中的六爷因为固守着那套“规矩”而在现实世界屡遭碰壁。老的观念丢不了,新的东西又接受不了,正是很多老人的心态写照。而时不时的暴躁,就成了老人纾解内心不平的重要方式。
  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主任医师陈斌华说,大部分“老来暴”的老人,都是心理或生理出了问题。老人退休后,心中难免会有落差,觉得自己年长、有阅历、有经验,理应受到尊重。如果在公交车这样的公共场所,对方没有让座,有的老人内心的不平就会被无限放大。同时,由于适应能力、社交能力逐渐减弱,易做出过激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公车打人”只是老人心理、生理整体问题的一个表现。
  “当然,有些老人的问题不单是心理问题,而可能是一种病态,比如脑血管病。”陈斌华主任介绍,尤其是在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认知上的障碍还没表现出来,但情绪上却已早显端倪。因而,老年科医生常会说一句话——防治老年痴呆,不要单纯看到他的记忆,还要看到他的情绪问题。
  指责,很多时候源于不理解。对年轻人来说,健康稀松平常,没失去过,也就不知怕为何物,更难做到感同身受。面对老人的反常情绪,我们该做的,不是简单对立,要像对待“病人”一样关心他们的“变坏”,在正常治疗的同时,给他们以体谅和宽容。
  小区广场 跳的不是广场舞,是寂寞
  情绪关键词:寂寞、无聊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
  晨光中,暮色里,在中国任何一座城市的广场上,都有一群中老年人,穿红着绿,在激昂音乐的伴奏下,排列整齐,手舞足蹈,动作划一,宣示着来自中老年群体充沛的生命热情。
  陈巧今年60岁,跳广场舞两年了,每天傍晚吃过饭,都会来公园,和老姐妹们跳上一个小时广场舞。“原来没跳广场舞的时候,就是到公园散散步,后来被邻居拉来一起,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从看着别人跳到自己跳,再到参加全市的广场舞比赛,陈巧对广场舞的爱是与日俱增。
  跟陈巧一样,拥有4年“舞龄”的王姐对广场舞一样情有独钟。俩人原先住一栋楼里,尽管上下楼经常见,但一句话没说过,自从跳了广场舞,现在好得跟亲姐妹似的——跳完舞,家长里短,一通倾诉,感情自然也热络起来。“现在要是不跳了,总感觉少了点啥,心里空落落的。”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介绍,火热的广场舞背后,其实隐藏着中老年人内心的孤独,以及对交往、陪伴和归属的渴望。
  五六十岁的这代人,赶上了“上山下乡”, 赶上了计划生育政策,赶上了下岗再就业,很多人是提前退休,她们可能刚步入中年,就要独自一人在家,子女又大都“漂”在大都市, 60岁不到就成了“空巢老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关起门来,谁都不认识谁,单纯依靠家里有限的情感交流难以排解孤独。
  广场舞恰恰以一种全新的形式,为中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交往平台。
  除了“找乐子”“抱团取暖”,广场舞还能给老人平时所无法获得的关注。跳广场舞,说白了,跳的是一种氛围。
  抛弃平时“灰黑蓝”的“老人色”,偶尔穿红戴绿,在欢歌劲舞的伴奏下,尽情释放内心积压的不快和郁闷。试想,除了广场舞,还有什么样的活动能让老人强烈感受到青春焕发的活力和热情?
  对于迷恋广场舞的老人,不必恶语相向,不妨多些理解和宽容,多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有事没事多回家陪陪他们,隔三岔五打个电话聊聊跳舞的心情。当然,跳广场舞要合理组织,不要影响他人休息,彼此之间也应合理协商,不要因小事伤了和气。
  四口之家 老人才是那个 “局外人”
  情绪关键词:猜忌、敏感、多疑
  这是李姐第n次冒出回老家的念头。两年前,李姐离开了生活了几十年的江西老家,跟着儿子来到北京。在和这座城市磨合两年之后,孤独感依然没有远去。出门,是现代都市的外来者;回家,又成了这个“三口之家”的旁观者。
  上周,为了小孙子要不要上补习班的问题,李姐和儿媳妇大干了一架,尽管最终还是向儿媳妇妥协了,但李姐在心理上却过不去。“她骨子里就是嫌弃,觉得我在家碍眼。”这周末,因为咳嗽严重,李姐到医院检查,接连查出了肾结石和子宫脱垂。身体,就像和情绪达成了统一战线,也许压抑无法排解,就只能通过身体作为窗口来发泄。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曾通过电话热线对全国其他城市的老人心理状况做过统计。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情绪问题的检出率为39.86%。
  北京西城区平安医院心理科主任郑晓星说,她身边不乏这类和儿女住在一起,但依旧感到“被边缘”的老人,家人“失陪”成了一种常态。
  “人老了之后,会很在意别人,尤其是家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被忽视,被轻视,更担心自己成为家人的麻烦和负累,因此心理上会容易变得敏感、不安,有时,因为没有受到家人应有的关注,被忽视的感受甚至更强于孤独,一种空谷投石却没有回音的寂寞。”
  事实上,对老人太过怜悯,谨小慎微地揣度老人用意,也是一种变相的歧视。“其实,很多老人的需求和年轻人没有什么差别,比如尊严感、获得感。”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教授说。
  老人的心理平衡有3个支撑点:社会角色、挚爱亲人和生理健康。
  社会角色会在退休后逐渐隐退,这时,生理健康和挚爱亲人对老人而言,至关重要。无论是健康,还是亲人关爱出现问题,都可能会让老人陷入情绪的低谷。老人们不奢求名车豪宅和花不完的钞票,这些永远不能充实老人内心的空虚。老人们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日夜守候孤独,煎熬生活。他们想要的,是子女能够陪自己谈谈天说话。
  久病床前 时刻与恐慌和抑郁作斗争
  情绪关键词:焦虑、恐慌
  “他空洞的眼睛从未移开过天花板,嘴巴一直张得大大的,那种不断散发出来的绝望的感觉,让我每次都不敢直视。”一位护士在谈到她护理的icu老人时,提及这样一个场景。
  失能老人是什么感觉,大概就是一种慢慢迫近的不安、压力和恐惧,感到生命从指缝间流逝、枯竭的无力和绝望吧。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治医师张宁接触过一些从icu中走出的老人,“没人想回去,也不愿回想起关于icu的任何细节。”
  光从环境上来说,icu并不是一个友好的地方——24小时强光、监护仪、呼吸机等仪器的报警声。“这样的环境下,对于已经有意识障碍的老人而言,他们的情绪往往很难进行评估,但你可能会观察到老人的躁动的现象,比如呼吸急促,呻吟、发抖,试图拔出手上的物理束带。”在张宁看来,焦虑和惊恐是处在icu中失能老人最突出的情绪。
  在icu中,大部分家属关注的是生命体征的维持,所以,老人身体是否不适,是否痛苦,没人关注。张宁就曾接触过一个家属,为了是否使用吗啡来为老人缓解疼痛的问题,和老人家属争论了近一个小时。“最诚挚的爱,有时也会痛苦。”张宁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
  更多的人会将老人接到家中,或送到日托中心和私人养老院。面对年过九旬,半侧偏瘫的老母亲,刘雯的选择,是自己照料,但问题同样不少。“久病床前无孝子”不是对孝子的污蔑,而是真实存在的问题。“曾有一个患者家属问我,自己是不是应该辞掉工作全职照顾失能的老母亲,我说,不建议。因为照料者只是你其中一个角色,你还有工作、家庭,如果抛开这些角色而只做一个照料者的角色,身心会遭受巨大的压力。”
  对于身体上失能的老人来讲,一方面家人的细心照料和关心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还应该让老人找到自我存在感和生活的意义,任何一方都需要沟通交流、情绪纾解的渠道。
  作家毛姆晚年写过这样一段话:生命的尽头,就像人在黄昏时分读书。读啊读,没有察觉光线渐暗;直到他停下来休息,才猛然发现白天已经过去,天已经很暗,再低头看书却什么都看不清了。
  没衰老过的人估计很难想象这种生命被一点一滴剥夺的感觉,体力的衰退、病痛的侵袭,以及随之而来的孤独、恐慌和落寞。这种体验,会随着老人退休后社交半径的缩小而愈加强烈,这时,家人就成了为数不多的情感寄托。一项由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研究报告显示,60岁以上老人中,有程度较高的抑郁症状的老人比例高达33.1%。
  如果我们还只关注一份份体检表上冷冰冰的指标,不去关注老人的心理隐疾,用指责代替交流,用争执代替理解,把心理问题粗暴地划归为“性格差”,那无疑是把我们的至亲,推向了情感的冰窖。何不换一种思路:当老人变得无理、暴躁时,一方面关注到他性情的变化,及时求助于医生的帮助;另一方面,毫无保留地宽容他,接纳他,把他当做一个“情绪的病体”。何不跟他站在同一个位置看世界,挽着他走过人生的灰暗与浑沌?让他觉得自己是被接受、被认同的,一个家庭中因老人而燃起的火药味儿,也不会那么呛人了。

扩展阅读:


一、老年人正常压力脑积水的检查

   脑脊液检查,细胞数、蛋白、糖含量正常。

   1.CSF检查 腰穿压力正常或稍低,很少超过1.8kPa(180mmH20)。CSF的细胞数、蛋白、糖含量正常。大多数病例腰穿后症状有所改善,但临床症状无改善者,也不能排除SNPH的诊断。

   2.气脑造影 是以往诊断SNPH的主要方法。其典型改变为脑室系统(尤其前角)扩大,大脑表面蛛网膜下腔充气不良。但因该方法有一定的损害性,目前在有条件的医院已被CT代替。

   3.放射性核素脑池造影 该手段提供了测量CSF动力学的方法。SNPH时由于CSF吸收障碍引起其动力学的改变,在注药后30~60min内就可在脑室内发现放射性示踪剂,并在此停留24~72h以上,且大脑凸面显影差,不对称或注射20~30h后矢状窦旁无放射性核素浓集,或基底池以上蛛网膜下腔完全不充盈,少见的情况是放射性核素在基底池积聚,随着CSF在大脑凸面的缓慢移动,伴有放射性核素浓集。

   4.CT扫描 SNPH时显示脑室扩大,其特点是侧脑室额角呈圆球形,伴脑室周围(特别是额角)低密度区,提示CSF经脑室壁的室管膜代偿性吸收致脑室周围水肿,而脑沟不受影响,此特点可与脑萎缩的改变相区别。

   Vassidouthis的脑室测量方法较常用,即在CT片上分别测量室间孔平面的脑室宽度(X)和同一平面颅骨内板间的宽度(Y),取二者之比判断脑积水的程度。正常情况下:X/Y小于1∶6.4,如果X/Y在1∶5~1∶6.4之间为轻度脑室扩大,X/Y在1∶4~1∶5之间为中度脑室扩大,X/Y大于1∶4为显著扩大。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夕阳红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