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3 14:46 来源:网友分享
1、验光配镜:应用1%阿托品眼药水或眼膏散大瞳孔,先检查眼底有无病变,然后再做详细的验光,确定屈光不正的度数,有远视或远视散光者,应给予配镜矫正。不少斜视戴一段时间眼镜后,眼睛不斜了,或斜视度数明显减少了。对于这样的孩子,要鼓励他坚持戴镜,看远看近都要戴,不可间断,一般坚持戴半年左右就可以看出效果来。戴镜后应每隔1年验光1次,以便随着年龄的增长,调整眼镜度数。
2、遮盖健眼:对双眼屈光参差相差太大或单眼远视且视力较差者,可采用遮盖健眼法。目的是戴镜后让斜眼看东西,多受一些光刺激,促使视网膜发育。如经遮盖健眼治疗后斜眼视力有所提高,需戴镜检查斜视度数,如斜视度数明显减少,则需坚持遮盖,每月查1次视力和斜视度。
3、同视机训练:有斜视的儿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到医院行立体镜或同视机训练。斜视的儿童戴眼镜后视力得到了矫正,但双眼视觉功能往往仍有障碍,这些训练不仅对斜视的位置矫正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和立体知觉的建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4、手术治疗:经上述方法治疗1~2年无效或仍有斜视的儿童,或斜视治疗过晚者,则需在戴眼镜的基础上进行手术矫正。
主要症状
童轻度的内、外隐斜视不会引起眼睛不舒服,斜度高的才有眼睛不适垂直性隐斜视有较明显的眼睛不舒服,旋转性隐斜视引起眼睛及全身不适症状很明显。隐斜视的症状也与全身健康情况、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隐斜视常出现以下症状:
1.久视之后常出现头疼、眼酸疼、畏光,这是由于持续使用神经肌肉的储备力而引起眼肌疲劳。
2.阅读时出现字迹模糊不清或重叠、串行,有时可出现间歇性复视,间歇性斜视,如果用单眼看反而觉得清晰、省力等,甚至发生双眼视觉紊乱。
3.立体感觉差,不能精确地判定空间物体的位置和距离。隐斜视还可出现神经放射性症状,如恶心、呕吐、失眠、结膜和睑缘充血等症状。
原因
斜视眼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出生后才形成的。它与眼部解剖、神经支配、调节与屈光(近视、远视、散光)、视系统功能发育及家族遗传有关。后天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因意外或疾病影响眼神经,眼球肌肉疾病等等,都可造成斜视。
隐斜视
眼球仅有偏斜趋向,但能被大脑融合机能所控制,使斜视不出现,并保持双眼单视。这种潜在性眼位偏斜,称为隐斜视。绝对正位眼很少,约占10%,90%的人有隐斜,多为轻度水平性隐斜而无症状。根据眼位元潜在性偏斜方向分为:内隐斜、外隐斜、垂直性隐斜和旋转性隐斜。其中内隐斜和外隐斜(两者亦称为水平性隐斜)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垂直性隐斜和旋转性隐斜少见。其病因可能与解剖异常、屈光不正或神经源性因素有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视力疲劳。
共同性斜视
1.眼球运动无障碍。
2.在任何注视方向上斜视角无变化。
3.左、右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相等或相差<5°(8.5△),但应注意,旁中心注视者在双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不相等。
4.向上、下方注视时的斜视角相差10△。
V型外斜视,有上斜肌麻痹、下斜肌功能亢进者,减弱下斜肌并同时行外斜视矫正手术效果理想,术后稳定。病例6外斜A征、共同性外斜视、左眼上斜视。无斜肌麻痹及功能亢进因素。予水平直肌移位矫正外斜视及A征,垂直斜视同时消失。可能与水平肌肉附着点位置及肌肉力量有关。病例8第一眼位角膜映光正位,时有复视,上方外斜大,左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术中见下斜肌有两支、均肥大增粗,予左下斜肌切断,术后正位,复视消失。病例10左眼外上斜视,下斜肌亢进,行外直肌后退、下斜肌断腱,术后眼位正。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要减弱下斜肌,去除该因素后术后效果稳定。
左眼内直肌附着点偏内下方,肌肉附着点长,位置偏,影响肌肉作用力大小及方向,因此引起先天性内下斜视,水平肌肉位置调整理想之后,垂直斜视随之消失。病例12左眼下直肌肌止端偏长,内外侧呈弧形伸向后方,左眼下直肌发育及附着点异常,是引起先天性内下斜视、上转受限的主要原因。过度后退上下直肌则眼睑退缩,因此术后残留R/L3°,各方向眼球运动正常,该患术后可以用左眼视物,视力0.8,患者视近的时候有时仍用右眼,可以交替注视,达到术前患者的要求。病例9右上直肌附着点偏外上后方,其垂直斜视也与上直肌的发育异常有关。视网膜、前庭系统、头颈部肌肉本体感受器知觉刺激冲动的异常和中枢系统第Ⅱ、Ⅳ、Ⅴ神经核冲动异常,以及知觉和运动之间的联络受损时,因可能不能维持双眼注视功能而发生眼球震颤。
左眼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其左眼麻痹性外上斜视通过减弱外直肌、利用下斜肌加强下转及减弱外转达到理想的肌肉平衡效果。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可以引起先天性眼球震颤。该患术后左眼水平、垂直运动基本对称,肌肉力量均衡,眼球震颤消失。病例2眼肌不完全性麻痹可以引起眼球震颤,该患术后眼肌平衡,眼球震颤消失,亦无隐性眼球震颤。
右眼上斜肌功能亢进+++,左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头向右肩倾斜,面向左侧转位约20°,视线向右,下颌内收,角膜映光OD ?15°R/L15°,双眼交替外上斜视,外斜A征,双眼水平眼球震颤+,无中间带。是Helveston综合征合并眼球震颤。手术设计同时考虑解决上斜肌功能亢进+++、外斜A征、及外斜视,并把眼球震颤的代偿头位的手术量加进去,术后视力、眼位、头位、眼球运动理想,术后效果满意。
双眼交替性上斜视,内斜矫正术后残余内斜视。双眼上直肌不等量后退,左眼内直肌后退,术后效果良好。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Ⅰ型,右眼内斜视矫正术后残余内斜视,垂直斜视,双眼交替上斜。该患双眼发病,为少见病例。角膜映光、同视机、三棱镜检查结果相差比较大。术中发现右眼内直肌纤维化并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双眼下斜肌起内转的作用,与正常下斜肌起外转的作用相反;双眼外直肌无外转功能,可能为加强内转;这里可能存在异常神经支配。手术双眼下斜肌转位,内直肌后退解决了内斜、上斜、及眼球后退、睑裂变小,第一眼位正位、头位正位。未能解决的问题是双眼仍不能外转。
高热后右眼麻痹性内上斜视31a,外转不到中线。第一次手术见右眼外直肌菲薄,肌肉力量很弱,右眼内直肌比正常略肥厚、肌肉张力略强。予右眼内直肌超量后退,外直肌超量缩短,角膜映光OD+7°R/L15°,术毕。8mo后角膜映光OD+30°R/L15°,单眼运动双眼均正常,水平斜视共同化。二次手术,发现右上直肌附着点偏外上后方,行右眼上直肌后退,并调整缝线方向,左眼内直肌后退、外直肌缩短,术中R/L5°。术后正位,水平垂直斜视均消失,无复视,各方向眼球运动正常。该患麻痹性斜视、斜视角度大,经分次手术,麻痹性斜视共同化,水平斜视、垂直斜视都得到解决,最后达到解剖和功能同时治愈,效果良好。该患为外直肌麻痹性斜视,并有继发性内直肌挛缩,考虑和感染、炎症及神经肌肉营养不良有关。其垂直斜视也与上直肌的发育异常有关。通过分次手术,内外直肌超量手术、麻痹性斜视转变为共转性斜视后,再次手术水平及垂直斜视得到充分矫正。麻痹性斜视手术效果难以肯定,有时手术需要分次进行。手术治疗目的是使两眼球运动协调一致,即两眼向某一方向运动时幅度一样,所以在设计手术时要注意这一点。
不同类型的斜视当中造成垂直斜视的原因不同,经详细检查,针对最可能的发病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均能达到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