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的饮食禁忌_ 吃对东西很关键

2016-10-28 20:05 来源:网友分享

一、视网膜病变的饮食禁忌及护理

  1、节制饮食:慢性糖尿病节制的要害是饮食,对不同类型的病人饮食要求有所不同,如肥胖者减少热量摄取,降低身体的重量,增加有机体对胰岛素的敏锐性,使血糖降落;消瘦者及幼童,适当提高热量摄取。每日进餐总量和三餐分配相对固定,应含糖量低、低脂肪、高卵白、高纤维素饮食,多吃粗粮,少食精大米、精白面和含糖高的生果,禁食富含单糖或者双糖的饮食,如皮糖、糕点、冰淇淋、甜饮料等。

  2、自我血糖监测:通过餐前尿糖的测定来调解口服降糖药或者胰岛素的用量。遵医嘱用药,不克不及自行用药。

  3 、合并高血压者踊跃降血压:血压一般节制在140/ 90mmHg以下。

  4、严防低血糖反应:向病人解说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应采取的措施,特别是餐前和睡前和用药后。

  5 、注重用眼卫生:避免熬夜及永劫间的近间隔用眼。

  6 、踊跃戒烟;抽烟会导致体内CO增加造成体内相对缺氧及血小板凝固,提速慢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


二、视网膜病变的病因

  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胰岛素激素及细胞代谢异常,引起眼组织、神经及血管微循环改变,造成眼的营养和视功能的损坏。微血管是指介于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小于100~150μm的微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网,是组织和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由于糖尿病患者血液成分的改变,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使血-视网膜屏障受损。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色素上皮细胞间的联合被破坏,造成小血管的渗漏。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主要的发生在视网膜及肾脏,是致盲、肾功能衰竭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1、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时,大量糖渗入基底膜形成大分子多糖,使基底膜加厚,蛋白联结键断裂,基底膜结构松散多孔隙,因之血浆中蛋白质等容易漏出血管壁,纤维蛋白等沉积于血管壁中。引起微血管囊样扩张。早期这种功能改变是可逆的,若病情持续发展,血管壁受损,微血管基底膜增厚,造成血管径变细,血流缓慢,易致血栓形成。毛细血管周细胞丧失、内皮细胞损伤和脱落。血栓使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发生闭塞。而致新生血管形成。同时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脆性改变易发生渗漏或出血。若新生血管破裂,可发生玻璃体出血、出血性青光眼。

  2、组织缺氧:高血糖引起红细胞中糖化血红蛋白增加,带氧血红蛋白分离困难,红细胞的可塑性降低,引起组织缺氧,微血管扩张。微血管壁增厚,对输送氧和营养物供给组织细胞不利。组织供氧不但取决于血液流量,而且与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有关。红细胞的2,3-二磷酸甘油酯(2,3-dpg)与血红蛋白(hb)结合,降低hb对氧的亲和力,使氧易于解离。当血糖升高时,红细胞中产生过多的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阻止2,3-dpg与hb结合,于是hb对氧的亲和力增强,使氧不易解离导致组织缺氧。由于组织缺氧、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内皮细胞肿胀分离,外皮细胞消失,引起血-视网膜屏障崩解以及管壁的溶纤维蛋白功能下降,血中之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红细胞凝集作用增强。引起血栓形成,可使血管堵塞,血流停滞,组织缺氧。

  3、血流动力学改变: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被糖基化,使其变形能力减低,使红细胞不能顺利通过毛细血管腔。红细胞糖基化及血浆蛋白成分的改变导致糖尿病患者血液黏度增高,血浆内活性物质减少,正常红细胞在通过小毛细血管时需要变形才能穿过,而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硬度由于糖酵解而增加,变形能力减退影响其通过,并可损伤毛细血管壁。切应力与血液黏度密切相关,高切应力可使血管壁发生一些重要变化,内皮细胞变形并拉长,最后消失,因而使管壁对蛋白质和其他物质的渗透性增高。微血管病变的早期现象是,微血管动力学变异导致毛细血管压力增高,随后血浆蛋白外渗增多。蛋白质从血管内漏出到视网膜深、浅层分别形成硬性渗出和软性渗出。纤维蛋白也进入并沉积在血管壁内,转变为不易降解的糖基化产物而影响血管的弹性。血管弹性正常时,才能使小动脉不断地改变其口径来控制腔内压力,血管弹性不良则失去对血流的控制,使血流量较大的黄斑部发生水肿。黄斑水肿常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在血流自身调节功能不全的情况下,全身血压的改变将增加视网膜血管的灌注压,使已受损伤的血管渗出增强,同时也增加了对内皮细胞层的切应力。所以高血压可促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发生和发展。

  4、遗传因素:关于糖尿病眼并发症遗传素质的研究从三方面着手:①是孪生子②是系谱分析③是遗传标志。孪生子调查结果显示,在37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和31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单卵双生子中,分别有35对和21对患有程度相似的视网膜病。在两个iddm系谱调查中,先证者患肾病的同胞中83%有肾损害,先证者无肾病的患者则仅有13%患肾病以上发现支持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必须强调不可排除外环境因素。家庭的营养模式,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差异等。总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和肾病可能是由多种遗传因素引起的多基因疾病。

三、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一、出血

  一般由毛细血管破裂引起,按出血部位,可发生在视网膜、视网膜前和玻璃体。

  1、视网膜出血 有深、浅之分;深层出血常位于内核层或外网状层,呈暗红而圆形的斑点,因为这层组织比较紧密之故。主要见于毛细血管受累的疾病如糖尿病等。小而圆的出血宛如微动脉瘤,但荧光血管造影能予区别,出血点造成荧光遮蔽,而微动脉瘤则显荧光。两者都位于静脉毛细血管网,血浆易由此渗漏至附近视网膜。在糖尿病中,出血点多位于后极部,也可见于视网膜静脉淤滞的情况。依据病因,出血可消退或复发。表浅出血呈鲜红色,形态如火焰状,系因出血位于视神经纤维层内,沿视神经纤维排列方向扩散所致。常见于高血压性或肾炎性视网膜病变等。表层毛细血管的出血还可表现为,具有白色中心的出血可见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内蛋白异常、播放性红斑狼疮和亚急性细茵性心内膜炎等。如果出血位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色素上皮之间,则呈深棕色,有时隆起如肿瘤。

  2、视网膜前出血 位于视网膜内界膜与后玻璃体膜之间,由表浅毛细血管或视盘周围毛细血管引起,开始为圆形,但不久因重力而下沉,形成半圆盘状。位于黄斑区时可引起绝对性暗点,经数周可消退。

  3、玻璃体内积血 当视网膜出血突破了内界膜便进入玻璃体。出血往往来自表层毛细血管网、扩张的毛细血管或新生血管。按玻璃体是否正常附着在内界膜或是否变性和脱离,出血形态有不同。进入正常玻璃体的血液很快凝固成血块,在溶纤维蛋白酶的作用下,慢慢分解。同时也有巨噬细胞进入玻璃体以吞噬红细胞。多数出血的吸收需绵延数月。玻璃体被胆红质染成黄色絮状,或形成灰白色膜状物。(4)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 视网膜的新生血管起源于静脉,能弥漫至视网膜内表面,视盘及玻璃体内。具有微孔的新生血管易渗漏及出血。视网膜下的新生血管膜则来自脉络膜毛细血管,在Bruch膜、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层之间发展,其间出现浆液或出血,继而纤维化,若在黄斑区,则视力大为减退,荧光血管造影可以发现。

  二、水肿和渗出

  1、视网膜水肿 从病理上看有两种类型:

  细胞内水肿 是指液体在细胞内部积聚,造成细胞本身的混浊肿胀。多由于突然的循环阻断,急性缺氧或中毒所致,视网膜内层细胞和神经纤维缺氧水肿,此时细胞内的蛋白质崩解,细胞膜的渗透性改变,胞体吸收水分,使视网膜呈灰白色混浊。水肿范围取决于阻塞的血管。如果中央动脉阻塞,则整个视网膜水肿;分支动脉阻塞时,则仅在该支动脉供应的范围有水肿;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阻塞时,水肿范围更小,呈不规则的棉絮状水肿,称为软性渗出或细胞样体。(cytoi bodies)。

  细胞外水肿 为液体在细胞外的间隙里积聚,多由于血一视网膜内屏障即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破裂,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致使细胞外基质液体增加。按液体积聚的位置可分为表层视网膜水肿和深层视网膜水肿。表层视网水肿来自于视网膜的浅层毛细血管网,眼底呈云雾状朦胧形状,丧失正常反光,视盘周围的视神经纤维束被水肿分开而变得很醒目。水肿消退后遗留下脂类物质,分布在眼底后极部,或散在或融合。在黄斑区随Henle纤维排列成辐射状,称为星形渗出。表层视网膜水肿和脂类物质在荧光造影过程中均不显荧光,深层视网膜水肿源于深层毛细血管网,液体主要积聚在外网状层。表现为眼底后极部增厚,视网膜皱褶,中心凹反射消失,它与浅层水肿不同,主要见于黄斑区,损害中央视力,在荧光造影过程中还可以显示花瓣样水肿形态。

  2、视网膜硬性渗出 常继发于视网膜性水肿和视网膜出血,呈黄色,由一些成堆的脂质和变性的巨噬细胞混杂而成,其形态和大小不一,有时可融合,位于后极部视网膜外网状层,可随着Henle纤维方向,在中心凹外呈放射状、扇状、或环状分布,常见于高血压性,肾炎性,糖尿病性等视网膜病变,围绕黄斑区形成黄色星芒状斑。此种渗出较难消退,严重时可永久存在。

  三、动脉改变

  可表现在下列各方面:动脉颜色可变浅淡,见于白血病、脂血症和严重贫血等;也可能色深,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动脉狭窄常见于老年动脉硬化、高血压、动脉或静脉阻塞、各种原因的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等。正常视网膜动脉和静脉管径之比为2:3。动脉的狭窄是因管壁的肌层玻璃样变性而增厚,以致动脉变细,检眼镜下动脉呈铜丝状或银丝状;另外还可出现动静脉的交叉压迫现象(crossing sign)。在动静脉交叉处原有一共同鞘膜,当正常的动脉跨越静脉之上,透过动脉血流可见暗红色的静脉血流。如果动脉管壁增厚,静脉两旁的血流也被遮盖,受压静脉推移,两端变尖,静脉上游充盈,易引起静脉阻塞。另外动脉管径不规则,坚硬度增加,表现为动脉行径丧失正常弯曲度而呈直线状,分支呈锐角或直角。当眼内压与舒张期血压相等以及呈动脉回流时,视盘上可见自发性动脉搏动。

  四、静脉改变

  静脉鞘膜可出现在静脉炎症后或静脉长期淤滞时。在静脉阻塞、血液粘稠度增高,眼压过低时,静脉扩张而纡曲,有时呈节段性腊肠状扩张。静脉纡曲也可见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Coats病、先天性动静短路和毛细血管扩张。

  五、毛细血管改变

  包括静脉和静脉之间短路,动、静脉短路可见于分枝静脉阻塞后毛细血管扩张及新生血管形成,可见于毛细血管闭塞引起的视网膜缺氧区周围。在尚有功能的毛细血管处,可出现内皮细胞增殖,形成微动脉瘤,或不规则的毛细血管扩张。如果内皮细胞继续增殖则形成新生血管。

  六、视网膜增殖性改变

  视网膜缺氧或供血不足能使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可伴有新生血管,形成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也可出现视网膜前膜。此外,视网膜尚有色素异常,表现为形态大小不一的黑色素或棕色斑点,可分布在视网膜血管周围,亦有分布在视网膜深层的神经胶质内,是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或变性的结果。

四、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严格控制血糖,可以防止眼底血管进一步受到损害。控制血压,高血压可加重眼底血管病变,具有显著增加眼底出血的可能性。病人必须把血压控制在130/85mmHg以下。

  药物治疗:选用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有眼底出血时,可用安络血,芦丁,安妥碘等。也可用中药益气养血,活血化淤来治疗。

  激光治疗:用于增殖型视网膜病变。适时采取激光治疗,可以保护患者视力。

  手术治疗:当眼内玻璃体出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落时,可行玻璃体切割术,清楚眼内积血,将牵拉的视网膜松懈复位。糖尿病是一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常见病,我国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达50%以上。

  五色治疗:视网膜病变则是由于糖代谢功能紊乱造成视网膜循环障碍,最终出现新生血管和血管瘤蜡样渗出点片状红色出血、灰白色水肿等病理性产物。通过五色复明理论和整体辩证,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的根源在于心、脾、肾功能失调,所以在治疗上早期以健脾益气、滋阴益肾为主,纠正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晚期则配以化瘀通络,重在行瘀散结,促进淤血渗出的吸收,恢复视网膜的正常色泽,在组方造药上,则根据不同时期的病理性色泽,以中医辩证施治为主,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终于研究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五色复明系列药物。能够改善眼部微循环,恢复视力、调节免疫,增加视网膜营养,对抗各种致病因素,促进淤血及渗出的吸收,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药配方颗粒治疗:是国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国家级重点项目,为中药的量化研究、数字化治疗和中药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使用“中药配方颗粒”并配合全自动“中药配方颗粒调配系统”,使中药颗粒按照医生配方,在电脑自动化、数字化控制和完全封闭的环境中自动调配,调配流程清洁、无菌,数量单位精确到微克,从而为配方颗粒的精确配伍和高倍疗效提供了可靠基础。

  中药配方颗粒,是将经过加工炮制的中药饮片,依据其性质和所含有的成份不同,采用适当的溶媒和现代尖端科学技术进行萃溶、提取、浓缩、喷雾干燥制成的颗粒状制品以供临床调剂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相当一部分患者,当有眼部自觉症状时,视网膜病变已比较,严重往往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眼底,及时发发现情况及时治疗。一般认为,病人半年到一年应检查一次,平时若有变化,则应及时检查处理。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眼科五官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