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0 09:25 来源:网友分享
宝宝吃奶出汗的原因
1:生理性出汗。生理性出汗是指宝宝由于汗腺尚未发育成熟而出汗。大部分的宝宝吃奶出汗很大可能都是生理性出汗。主要是因为小儿的汗腺和交感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全,体内新陈代谢旺盛,且皮肤血管分布多,体内水分含量大。加上活泼多动,出汗比成人多,所以容易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此外,穿衣过多,盖被过厚,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多汗。而给小儿吃过热的奶或其他饮食也可引起出汗。
2:病理性多汗。病理性出汗可能是因为宝宝缺乏维生素D或其他微量元素引起的。这种出汗大多数发生在上半夜,可见枕秃、烦闹、睡眠不安等,并可能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另外,缺锌的宝宝吃奶时也容易出汗,而且会有个子较矮,体重偏轻、厌食、烦燥等症状。此外,如果宝宝患糖尿病、甲亢、活动性结核病、低血糖引起的虚脱等疾病,也容易引起吃奶多汗。
生理性出汗
1.这是生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管是因为孩子爱蹦爱跳还是因为穿衣较多,如果爸爸妈妈没有发现其他的症状,就不用小题大做,切记,乱服用药物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2.多汗时,经常给宝宝喝水,以补充流失的水分。及时换下被汗湿了的衣服,穿衣的薄厚要适度,以免宝宝着凉。父母若不放心,可请医生开些既能止汗又能预防感冒的中药。
病理性出汗
1.佝偻病是引发宝宝多汗的常见病,若还伴随着夜啼、夜惊、后脑勺脱发、情绪暴躁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由于内分泌疾病引起的多汗在宝宝身上较为少见,但如果发生了,也需及时就医,如糖尿病引起的多汗。
调理:
1.病理性多汗是由于疾病引起的,首先父母应及时带着宝宝就医。
2.倘若不幸患上佝偻病,那么就要带小朋友走出门外,多多运动,享受阳光的沐浴,适当补充鱼肝油和钙粉;若有低血糖,按时去医院就诊,还要经常服用糖水。
3.倘若小朋友出汗较多,为防止脱水,应及时补充水分,淡盐水为宜。
4.及时擦干宝宝身上的汗水,若条件允许,可以给小朋友勤洗澡勤换内衣,以免汗液太多而伤害到皮肤,使其溃烂发炎。
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较成人旺盛,所产生的热量及代谢产物也相对较多。同时,小儿植物神经发育不健全,在入睡时,主管汗腺的交感神经会因失去大脑的控制而一时兴奋,出现汗多现象,这完全是正常的。只要孩子无其他症状,如烦躁、哭闹、易醒等,就不必管他。这样出汗往往见于入睡后半小时之内,且以额头汗出为主,一般在睡后2小时之内慢慢停止,并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有人称之为生理性多汗。
但如果孩子平素身体虚弱,夜间入睡时大汗淋漓,如同水浇,甚则整夜汗出不止,透枕湿衣,且伴有烦躁、哭闹、消瘦等症状,则属于病理性多汗。常见的原因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除夜间多汗外,还伴有烦躁、睡眠不宁、易惊醒、方颅、枕秃、鸡胸等症。如果有上述症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饮食时也应注意多食富含钙质的食物,如鱼、虾皮等。通过积极治疗,多汗可被很快纠正。
生理性出汗
宝宝生长发育的速度快,运动活跃,天气炎热,穿着较厚,室温较高等情况都容易使宝宝出汗。这类出汗属于正常出汗。
病理性多汗
多由疾病引发,如宝宝患有活动性结核、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症。非运动状态下,宝宝某一部位或全身出汗过多,便是“汗证”,宝宝身上尤其以自汗和盗汗居多,多半是因喂养不当或消化不良所致。
下面列举几个引起宝宝多汗的疾病及其他病症:
1.活动性佝偻病:1岁以下的婴幼儿,若不经常晒太阳,并且很少食用鱼肝油、钙粉等,如果出现了多汗现象,同时观察到伴有夜间啼哭、烦躁的现象,很可能是患有活动性佝偻病;
2.小儿活动性结核病:如果小朋友在前半夜和天亮之前都出汗较多,就属于“盗汗”现象。同时还胃口欠佳,午后出现低热现象,面色潮红,身体消瘦,有时伴随咳嗽、脾肝肿大、淋巴结肿大的表现。家中的老人、父母等有该病史,宝宝易得此病。
3.低血糖:经常不肯吃晚饭,早上兴致不高,情绪较差,脸色发白,易出冷汗等;
4.小儿内分泌疾病:表现为情绪暴躁,心慌,心悸,甚至眼球突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