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2 09:16 来源:网友分享
1、出牙延迟、换牙慢
人体所含钙质的99%构成了人体的骨骼和牙齿,如果小儿一旦缺钙会导致出牙延迟和换牙慢的现象。
2、牙釉质发育不全
牙齿缺钙导致牙釉质钙化不全,牙齿表面缺少光泽、不平整,可有横沟、坑状窝缺损,并伴有牙本质的发育不全。更危险的是,这种情况在婴幼儿往往难以发现,直到6~7 岁才逐渐表现出来,到了此时再补充钙剂,为时已晚了。
3、龋齿
俗称“虫牙”。据统计我国儿童龋齿的发生率极高,这不仅仅是孩子吃太多糖的问题,还有缺钙的问题。缺钙引起牙釉质发育不全,预防龋齿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补充钙质,让牙釉质具备极好的防护功能。
4、牙本质过敏
牙本质失去了牙釉质的保护,食物酸、甜、冷的刺激,用牙刷刷牙时的机械刺激、经口吸入的冷空气刺激均可以引起酸痛。
5、牙齿排列不齐
当儿童缺钙时,牙槽骨骼钙化不良,容纳牙齿的凹槽变宽,刚出牙时牙胚钙化不良,使牙齿与牙槽之间间隙加大。这样牙齿凹槽就有了移动的空间,造成牙齿生长得排列不齐。上下牙咬合时就不能对齐。如果钙的摄入充足,牙槽骨及牙齿都有很高的密度,牙齿之间的空隙很小,就只能朝一个方向生长,可以长出一口整齐的牙齿。
6、氟斑牙
是地方性氟中毒在牙齿上的表观。氟斑牙表面有白色或黄褐色斑块。少量氟对牙齿发育及预防龋齿有利、但如果太多就会对身体不利。
1.夜间盗汗
尤其是入睡后头部大量出汗,哭后出汗更明显。
2.睡觉不实夜惊、夜啼
夜间经常突然惊醒,啼哭不止。
3.性情异常
脾气怪,爱哭闹,坐立不安,不易照看。
4.枕秃圈
后脑勺处的头发被磨光,形成枕秃。头发稀、少、黄。
5.出牙晚、出牙不齐;手指关节明显增大大,指节瘦小无力,指甲灰白或有白痕。
有的小儿1岁半时仍未出牙,或牙齿发育不良,牙齿排列参差不齐,咬合不正,牙齿松动,过早脱落。
6.生长迟缓,学步晚,骨关节畸形
缺钙的小儿多数1岁左右学迈腿走路。缺钙的孩子,由于骨质软,有的表现为“X”形腿,有的表现为“O”形腿,肌肉,松软无力,腿骨疼痛。
7.前囱门闭合延迟
常在1岁半后仍不闭合,形成方颅。
8.常有串珠肋肋软骨增生,各个肋骨的软骨增生连起似串珠样,常压迫肺脏,造成小儿通气不畅,容易患气管炎、肺炎。
9. 肌肉肌腱松弛
小儿缺钙严重时,如果腹壁肌肉、肠壁肌肉松弛,可引起肠腔内积气而形成腹部膨大如蛙腹状。如果是脊柱的肌腱松弛,可出现驼背、鸡胸、胸骨疼痛。
给宝宝补钙的时候,不要与含草酸的食物同服
如菠菜、雪菜、苋菜、空心菜、竹笋、洋葱、茭白、毛豆等都含有大量草酸,草酸容易与钙元素结合而影响吸收。所以补钙期间最好先将这些蔬菜放到热水中烫一下再食用,或在食用了这些蔬菜后3-4个小时再服用钙制品。
不要与主餐混服
如果在吃饭时服用钙制品,当胃内塞满太多东西,混在食物中的钙只能被吸收20%。所以服用钙剂应与主食间隔1小时后。
不要过量补钙
补钙也要适量,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摄入的钙量超过标准,就会干扰体内其他微量元素如锌、铁、镁等的吸收和利用。大部分宝宝并非缺钙,而是缺乏帮助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ad。所以,当宝宝出现有缺钙的症状时,最好是去医院检测一下再做决定,不可盲目补钙。
按正常的激素分泌调节作用,人体在晚间12点以后至凌晨时期内,血钙最低,这时钙剂的吸收率最高,利用最好。所以,晚餐后服用钙剂是人体补钙的最佳时间。
宝宝补钙不应集中在一个时间段
按照通常生活习惯,我们一般选早晨喝奶,豆奶等含钙量高的食品,这时候人体对钙的摄取已经足够了,所以,服用钙剂就不要再选择早晨。
宝宝在餐后补钙更容易被吸收
由于进餐时人体分泌胃酸较多,这时的钙剂最容易被吸收,所以钙剂最好应在饭后1小时候后服用。即使是胃酸缺乏的病人,餐后服用钙剂也能达到正常的钙吸收。
给宝宝补钙,最好是在餐后或是喝奶后半小时服用,如果是一天一次的,最好选择晚上服,吸收效果比较好,如果一天二次或是三次的,在每餐后服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