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9 11:55 来源:网友分享
小儿病毒性腹泻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最主要的是轮状病毒(HRV),其次还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等,因多发生于秋冬季而得名。肠道病毒可通过接触患儿的衣物、手来传染,也可以通过空气经呼吸道感染,2岁以下的婴幼儿是高易感人群。
病毒性腹泻都有什么症状?
在发病初期,患儿常表现出感冒发烧的症状,如打喷嚏、流鼻涕,有些患儿还会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1到3天后患儿会出现腹泻,以水样便为主,次数多、量多,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并带有少量粘液,无腥臭味。
对此应该怎么办?
由于迄今临床上尚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所以对病毒性腹泻主要是对症治疗,应合理使用液体疗法,选用益生菌制剂和蒙脱石散类药物,及时补液以防止或减少脱水、酸中毒症状的发生。
腹泻是婴幼儿非常常见的一个问题,在护理中,妈妈了解宝宝腹泻究竟是细菌性的还是病毒性的也很重要。因为细菌性的腹泻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而病毒性的则需要对症下药。如果我们盲目为宝宝使用抗生素,有可能会增加宝宝腹泻的程度,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会破坏宝宝正常的肠道菌群,抗生素杀死了益生菌,使得致病菌大肆繁殖。我们称这种腹泻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简称AAD。
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婴幼儿宝宝出现感染性腹泻中,病毒性腹泻约占80%,细菌性腹泻约占20%。再者因为细菌的生长繁殖受气候的影响很大,在炎热潮湿的夏天,细菌性腹泻比例增加;而在寒冷干燥的秋冬季,病毒性腹泻比例增加。
除此之外,两者还有以下相似与不同之处。
【病毒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相似之处】
都有可能出现水样便,都有可能血常规中显示白细胞数目不增高。
【两者不同之处】
病毒性腹泻大便常规中,没有或仅有少量白细胞;细菌性腹泻中可见大量白细胞。
但是无论怎样,宝宝一旦出现腹泻症状,妈妈首先应该给宝宝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宝宝出现脱水。同时因为腹泻会造成肠道内乳糖酶活性不同程度的降低,未消化的乳糖又会造成结肠代谢紊乱而加重腹泻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建议宝宝出现腹泻时,尽可能地选择额外口服乳糖酶,或者是选择益生菌制剂。
不过,值得家长注意的是,一旦孩子患上病毒性腹泻,切忌使用抗菌药,因为抗菌药不仅对病毒没有抑制、杀灭作用,反而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削弱肠道免疫力,使病情加重,转变为迁延性腹泻,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而止泻剂不仅无法抑制、杀灭病毒,还会影响病毒的及时排出,增加了病毒对肠道的破坏,也增加了肠道对毒素的吸收,使病情延长。
哪种方案最理想?
宝宝患上病毒性腹泻后,可联用蒙脱石散与酪酸梭菌等益生菌制剂进行合理治疗。蒙脱石散主要成分是蒙脱石,为八面体蒙脱石微粒,对细菌和病毒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同时能够固定毒素,减少肠道的吸收。临床适用于成人及儿童急、慢性腹泻。酪酸梭菌等益生菌制剂能够快速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免疫能力,提高消除病毒能力,又能分泌酪酸,修复被病毒损伤的肠粘膜,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效果显著。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蒙脱石散具有吸附性,为避免益生菌被吸附,需要先服用蒙脱石散,2小时后再服用益生菌制剂。病毒性腹泻痊愈后,宝宝可继续服用一周酪酸梭菌等益生菌制剂,使肠道菌群和肠功能彻底恢复正常功能。
病毒性腹泻起病较急,开始宝宝多出现咳嗽、流涕、发热、咽部疼痛等感冒症状,大便次数增多,并伴有发烧,体温可达38-40℃。发病的时候的大便是水样大便或蛋花汤样大便,有少量粘液,无腥臭味,大便化验结果正常或有少量白血球。由于腹泻次数多,宝宝食欲又不好,很容易出现的脱水现象,脱水严重的出现电解质紊乱。由于婴儿胃肠功能比较差,胃肠道的抵抗力差,很容易感染到轮状病毒,发病急,爸爸妈妈要重视此病。
预防婴儿病毒性腹泻应注意宝宝的饮食及喂养,最好以母乳喂养,特别是宝宝出生前半年及第一个夏季最为重要,妈妈要尽量避免在夏季断奶;宝宝用的餐具和奶瓶都要定时消毒,防止病从口入;合理喂养,不要过饱、过饿,按时添加辅食,一次添加一种辅食,千万不要几种辅食一起添加;宝宝食欲不振或发热早期,应减少宝宝的奶量及辅食,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加强宝宝身体锻炼,增强宝宝抵抗力;宝宝要饮食均衡,避免营养不良、佝偻病等疾病;不要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使肠道内正常菌群失调;可以给宝宝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