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6 07:04 来源:网友分享
1.肠炎:包括过敏性肠炎和感染性肠炎,前者多见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后者又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肠炎便血的特点是大部分病例血量比较少,有些仅为混于大便的血丝,可以随着肠炎的好转而逐渐消失。
2.肛裂:多伴发于便秘(回复35可查看)。
3.肠套叠:血便的特点是果酱色,常伴有阵发性的肚子痛,呕吐(回复28可查看)。
4.肠息肉:儿童也不少见,便血的时间很长、每次量很少的孩子也要警惕,结直肠息肉可以做肠镜来确定并摘除。
5.上消化道出血:包括胃、十二指肠的炎症、溃疡出血,门静脉高压导致的出血在儿童比较少见。
6.美克尔憩室:往往是量较大的急性出血,以后专门写篇文章来讲这个病吧。
7.坏死性肠炎:一种特殊的肠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要警惕,早期可以表现为腹泻、呕吐、腹胀,病情发展迅猛。
8.肠扭转:可在肠旋转不良、肠道或肠系膜肿物、肠粘连等基础上发病,孩子常常伴有腹痛、呕吐腹胀等表现。
9.过敏性紫癜:自身免疫导致的血管炎,腹型的孩子也可以表现为血便、肚子痛,有的身上和四肢后期才出现皮疹。
10.还有一些全身性的疾病,比如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血友病、再障等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也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
1、长期便血可引发缺铁性贫血:长期便血,很容易使患者体内丢失大量的铁,引起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一般发展缓慢,早期可以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贫血较重时则会出现面色苍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体力活动后气促、浮肿等,一些患者甚至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易激动、兴奋、烦躁等。
2、对于儿童来说,缺铁性贫血可引起小儿细胞免疫功能缺陷,降低血液的摄氧能力,使机体各器官、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导致小儿抵抗力差,容易患病;
3、对于女性患者来说,长期贫血容易导致女性肾脏浓缩功能减退,患者常有多尿、尿比重降低、性欲降低等症状,女性贫血患者还常会出现月经不规则、过多或减少、皮肤干燥、毛发枯疏等症状;
4、贫血对老年人的危害比较大,长期贫血导致血红蛋白数量减少,人体内红细胞携带氧的数量也会减少,长期下去就会导致体内各个脏器在缺氧的状态下工作,很容易导致各种相关疾病的出现。同时,贫血对老人神经系统也有影响,患者很容易出现头晕、失眠、烦躁的症状。
5、便血可能预示着多种肛肠疾病的出现便血作为一种常见症状,其出现往往预示着一些肛肠疾病的出现。而在众多肛肠疾病中,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甚至是直肠癌都会出现便血现象,但每一种疾病引发的便血却又有所不同。
1、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大小便习惯,定时让孩子大便,对于一些孩子,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宝宝,由于大便干燥引起大便时肛门疼痛等不适,孩子可能就比较害怕拉大便,有便意时也可能憋着不拉,时间一长大便会更干燥,孩子更不敢拉,形成恶性循环;
2、对于较大可以吃辅食的宝宝可适当吃一些油脂类的食物,以便帮助润肠、并促进肠道蠕动;
3、还要注意保暖应适当,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受凉,给宝宝穿得较厚,这样孩子就可能会大量出汗,导致水分丢失增多,也会加重大便干燥;
4、给孩子补充足够的水分,多喝白开水,如果是较大的孩子,也可以喝稀释过的新鲜水果汁;
5、多吃蔬菜等粗纤维的食物,以帮助肠道蠕动,软化大便。例如芹菜、青菜、红薯、南瓜、山药等。
1、多食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肠粘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忌食辛热、油腻、粗糙、多渣的食品,忌烟酒、咖啡;此外,要多饮水,这对软化大便有一定的作用。
2、公道饮食:多吃五谷,蔬菜,多吃水果:如竹笋,胡萝卜,韭菜,芹菜,未经加工的谷类,粗粮,麦麸面包,黑绿叶蔬菜,苹果,橘子,猕猴桃,西瓜,香蕉,草莓。
3、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饮酒不但对肝脏有损害,而且也可促进痔疮的形成,痔疮患者应戒酒,同时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品。
4、“食不厌粗”:粗加工的食品,含有较多的营养素和食品纤维,适合便秘或痔疮患者食用,有利于大便通畅。
5、增加含纤维高的食品:高纤维素饮食可使大多数患者的症状缓解或消失,有类似括约肌切开和肛门扩张的效果。
6、治疗原发病:对患有全身性慢性疾病的患者,留意营养素的补充和治疗,可以减少痔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