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6 13:20 来源:网友分享
一小部分孩子可能是舌系带过短造成的,让孩子张开嘴,撬起舌头时,可以看到一薄条状组织连在舌和口底之间,这就是舌系带,舌系带过短就是俗话说的大舌头,这个可以去医院做舌系带矫正术.
可以测测孩子的听力,如果听力有缺陷的话,也会造成一定的语言表达障碍,因为他听到的话,跟我们说的原话有出入,日积月累,孩子说话就受到了影响。3岁以后的孩子,说话严重不清楚的就需要去医院做一个听力检测。
孩子的语言环境不同,也会造成孩子的语言表达不清楚。比如家人说方言,奶奶说东北话,姥姥说四川话,父母说普通话,这样的孩子,就会语言混淆,不知道该如何说话表达。所以,家庭成员间的对话,最好统一以普通话为主,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家长平常多跟孩子沟通,多做语言交流也是非常有益孩子表达能力的锻炼的。日常多说一些,有趣的见闻,多读一些经典故事给孩子听,积累孩子的词汇,锻炼孩子的思维,鼓励他多说话,多表达自己的想法。
正常的情况下,孩子可以接受两种语言环境。如果家长是说普通话的话,居住的地方是说的地方方言的话,家长可以在家跟孩子说普通话,孩子外出玩耍跟小朋友一起说本地话的话,家长也不要横加干涉,来阻止孩子交流。让孩子自己调节转换语言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
说话迟的孩子原因很多:
有些是和家族的遗传有关,上辈人说话迟,他们的孩子有的也学话迟。他们虽然一时还不会说话,可是心里明白,智力发育也并不差。
有些孩子性格羞怯沉静,常常由于害羞或害怕及其他特殊的心理羞于启齿,懒于开口,这样学说话自然也比较迟了。
有的孩子由于父母工作较忙,照料孩子的成人缺乏教养孩子的知识,只是一味地对孩子生活上照料,很少和他们说话交流,造成说话迟。
宝宝智力发育并不差,家长不必着急,可采取多创造条件和他交谈方法来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但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毕竟是智力的一个飞跃,因此提前教孩子说话好。婴儿比成人获得语言能力强。那是因为他们不是靠理性去学习一种语言,而是凭一种感觉。当他们在听成人讲话时,尽管语言本身是不懂的,但他们有一种感觉,凭着对方的神态及动作等方面信息,使他们能领会其中的含意。
这种奇妙的感觉,是建立在互相学习的基础上的。当母亲向婴儿说话,婴儿以微笑回报;当婴儿咿咿呀呀学语,母亲回报他以微笑与语言鼓励,这种交流会引发其用语言交流的兴趣,进而激发他早日开口说话。
良好的亲子互动是宝宝学说话的最优氛围,爸妈和宝宝互动的品质和频率决定宝宝日后沟通能力的好坏。爸妈是否热情地与宝宝交谈对宝宝学说话起关键作用。
许多4岁以前的孩子都存在发音不清楚的问题。原因有很多,其中病理性的原因包括有:先天性唇裂、腭裂、舌系带过短、牙齿缺失或畸形,大脑发育障碍,听力受损等。
有不少家长把宝宝发音不清楚归结为舌系带过短,只要孩子稍有说话不清楚的表现就带孩子到医院要求割舌系带。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片面的,舌系带过短固然是发音不清、吐字不正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它一般只影响孩子某些字的发音不准,对整个发音过程不起主要作用。
一般来说,新生儿的舌系带是延伸到舌尖或接近舌尖的,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向舌根部退缩,正常儿童一岁到两岁后舌尖才逐渐远离舌系带,只有部分发育不正常的儿童会出现舌系带过短。
孩子的发音与听觉功能、语言环境、智能发育、发音程度等因素都有关,这些因素一般4到8周岁逐步完善,因此,对婴幼儿发音不准不必过度担心,小儿有一定的自我纠正能力,会逐渐吐字清除,部分正常儿童要到入学后通过学习才能完全纠正过来。如果孩子确实存在病理性的问题,那么通过针对性的治疗应该也可以改善。
家长如何对宝宝进行语言训练呢?
作为父母,面对牙牙学语的宝宝,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应避免家中语言环境过于复杂。在多方言的家中,家人应该达成统一语言,可以尽量用普通话和宝宝交流,尤其在宝宝的语言爆发期(1-2岁)。
其次,要避免照顾周全而使宝宝语言滞后。对孩子的要求要延迟满足,尽量让他说出来,再把东西给他;如果发现孩子有某些方面的需要,要让宝宝自己表达出来。
还有,要创造语言环境,促进孩子交流。让宝宝融入到集体之中,可以使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提高语言能力。应避免对宝宝错误的心理暗示。家长有时模仿孩子说话而发笑,会给宝宝造成错误的心理暗示,宝宝会持续这样说话而取悦家长。家长应以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宝宝说话,久而久之,宝宝的发音会逐渐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