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5 06:18 来源:网友分享
造成宝宝便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饮食不当
功能性便秘与饮食的关系最为密切。宝宝饮食过细,纤维素摄入不足,对肠壁刺激不够容易导致便秘;高蛋白摄入过量,容易使肠发酵菌相对减少而影响发酵,进而使大便干燥致密;饮食量不足时,由于肠道内残渣较少,腹肌、肠肌张力不足、蠕动无力,也容易引起便秘。
便不规律
由于排便时间不规律且缺乏相关训练,没有形成排便反射,有时虽有排便的感觉,但由于贪玩或其他事情干扰,宝宝可能会有意识地抑制便意,时间一长,肠内排便反射的敏感度降低,大便堆积于肠内,水分被吸收,大便变得干燥,因而不易排出,就形成了所谓的习惯性便秘。
先天性生理及解剖缺陷
有些宝宝出现便秘是由于患有某些先天性疾病,如肠狭窄、肠梗阻、直肠或肛门狭窄、幽门痉挛、先天性幽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等均可引起便秘。
精神因素
另外,有一些精神上的刺激因素也可引起宝宝出现便秘现象,如生活环境的改变,或者因肛周病变(如肛裂)引起排便疼痛而使孩子惧怕排便,这些都可能导致宝宝出现短期的便秘。
1.实行母乳喂养
很多妈妈由于担心自己的母乳分泌不足,就很少为宝宝进行母乳喂养,而是选择让宝宝吃配方奶粉,配方奶粉比较容易让宝宝上火,出现便秘现象,我们建议新手妈妈们还是采用母乳喂养比较健康,能够很大程度的缓解宝宝的便秘问题。
2.适当按摩宝宝的腹部
宝宝便秘现象的发生,很可能是肠胃方面的问题,肠胃蠕动比较差,很可能造成便秘。现在妈妈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掌轻轻的按摩宝宝的腹部,这样的物理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宝宝的便秘现象。
3.按摩宝宝的肛门外部
妈妈总是担当护理宝宝的第一把手,当宝宝出现便秘现象时,主要在肛门方面的问题,要是妈妈们能够适当的按摩宝宝的肛门外部,也是能够缓解便秘问题。不过要注意按摩的手打,注意不要弄疼宝宝。
4.让宝宝做被动操
妈妈想要帮助宝宝解决便秘问题,我们就要学会利用和宝宝玩耍的机会,增加宝宝的运动时间,比如妈妈们可以和宝宝做被动操,这样能促进宝宝的肠胃蠕动,增加宝宝腹部肌肉的力量,从而能够促进排便。
5.让宝宝多多翻身
一般情况下,宝宝三个月的时候就学会翻身了,翻身也是宝宝学会的第一个比较大幅度的动作,当宝宝翻身的时候,对于宝宝的肠胃有一定的好处,因此,妈妈们可以多多的鼓励宝宝翻身,要让宝宝翻翻身,抬抬头,帮助宝宝缓解便秘现象。
首先第一个,奶粉兑的太过的浓稠。对于小宝宝来说,他们的胃肠道功能什么都还没完全的发育成熟,因此要是给其喂食太过浓稠的奶粉的话,那么就会导致宝宝出现消化不良,便秘的情况。因此,小编建议亲手爸妈们在给宝宝调配奶粉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调配的方式,先加水后添粉,并且粉和水的比例也一定要和奶罐上的说明相对应,切勿粉多水少。
其次第二个,额外补充微量元素。一般来说,宝宝的配方奶粉中都是会有添加宝宝生长发育的钙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D等维生素。如果此时,家长们还在额外的给宝宝补充的话,那么就会使得不能被吸收的物质与脂肪酸结合,形成钙皂,引起便秘。这是需要家长们非常注意的。
接着第三个,牛奶蛋白不耐受。其实很多时候,宝宝便秘都是因为宝宝对配方奶粉内的牛奶蛋白不耐受所导致的,所以当父母排除宝宝便秘的原因并不是上面两个的话,那么就会考虑要为宝宝更换其他的配方奶粉了。
另外,对于长期容易便秘的奶粉宝宝来说,小编建议家长们在日常饮食中不仅要多给宝宝喝水,和吃蔬菜水果类的食物之外,也要适当的给宝宝添加一些活性益生菌,或是多给宝宝吃一些纤维素的食物,以及服用乳果糖口服液等等来帮助改善。
方法一:用米汤冲调奶粉。
4月龄以上的婴儿可以用一部分新煮的粥米汤代替水来冲调奶粉,可以采用三分之一或一半的粥汤代替水来进行调奶,以增加宝宝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方法二:在两次喂乳之间喂新鲜果汁或白开水,一日可增喂2-3次。
6月龄的婴儿可以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地增加蔬菜泥和水果泥的量,例如胡萝卜泥、土豆泥、苹果泥或香蕉泥等;也可以给宝宝榨一些鲜果汁、煮一些蔬菜水,但是也要注意喂养的量,以免引起宝宝不适。
方法三:适当增加水的量或减少奶粉的量。
有些父母在配制奶粉时,没有按照所介绍的奶粉冲调方法做,奶粉的量加多了,婴儿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常常会引起大便干结,大便很臭,而且这样做会增加婴儿肝、肾的负担;有时冲调比例合适,但婴儿的大便仍较干较臭的,也应适当增加水的量或适当减少奶粉的量。
方法四:减少配方奶的摄入量,增加辅食的量,但要按照辅食添加原则来做。
随着宝宝的一天天长大,你也可以试试适当减少配方奶的摄入量,增加辅食的量,但要严格按照辅食添加原则来做。
此外,有些婴儿未及早训练定时排便习惯,亦可发生便秘。因此当婴儿3~4月时,家长如发现婴儿有要大便的表示时,即可加以训练,可抱起婴儿把大便,使婴儿逐渐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
一般来说,经过饮食结构调整和定时排便的训练,常可使宝宝便秘明显改善。仍有疑问的年轻父母,可以去医院向营养专科或保健专科医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