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6 08:10 来源:网友分享
1、延缓衰老。构成人体的细胞有60兆亿个。1秒钟就会死亡50万个,同时再生50万个。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死亡的数量将越来越多,而再生的细胞却越来越少。当细胞死亡数大于再生数时,人就开始衰老了。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由细胞膜调控的,细胞膜的健康程度,直接关系到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信息传递能力、抵御外部侵害的能力、细胞活性与再生能力等。细胞膜主要是由卵磷脂构成的,向人体补充卵磷脂,就意味着可以修补被损伤的细胞膜,改善细胞膜功能,使细胞膜软化和年轻化,增加细胞活性。通过对卵磷脂的摄取,就可以提高人体的代谢能力、自愈能力和抗体组织的再生能力,增强人体的生命活力,从根本上延缓人体衰老。
2、血管清道夫、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卵磷脂可以乳化、分解油脂,能将附着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和脂肪乳化成微 粒子,使之溶于血液中运回肝脏而被代谢。起到软化血管、改善血清脂质,清除过氧化物的作用,使血液中胆固醇及脂肪含量降低,从而降低血液黏稠度,增进血液循环,减少脂肪在血管内的滞留时间。进而,使营养丰富、含氧充足的血液,畅通无阻地流向大脑、心脏等器官。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院食品营养系曾做过临床实验,并得出结论:通过服用卵磷脂,可以有效降低过高的血脂和胆固醇,进而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脑血栓、脑溢血、动脉硬化等疾病。
3、健脑益智、预防老年性痴呆。卵磷脂能为大脑神经细胞提供充足的养料,使脑神经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从而提高大脑活力,消除大脑疲劳,使大脑思维敏捷,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卵磷脂在修复受损伤脑细胞、打通大脑与血液循环之间障碍的同时,可维持脑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并增强大脑神经系统功能,进而达到预防老年性痴呆症的功效。
对于大豆卵磷脂的副作用这个问题你需要给予重视,目前我们食用磷脂的主要来源是大豆磷脂和蛋黄磷脂,而这两种磷脂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通常所说的磷脂泛指大豆磷脂,以大豆磷脂物为主体,并含有中性油和其他非磷脂成分,如色素、糖分、半乳糖苷、脑苷脂类。磷脂是一类脂的统称,含有多种含磷成分,大豆磷脂或称大豆卵磷脂含有卵磷脂、脑磷脂、心磷脂、磷脂酸(PA)、磷脂酰甘油(PG)、缩醛磷脂、溶血磷脂等。意见建议:其多种营养成分对人体均有很大的裨益,加上其成本价格的低廉。所以市场上销售的多为大豆卵磷脂。蛋黄磷脂属动物胚胎磷脂,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及许多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蛋黄卵磷脂可将胆固醇乳化为极细的颗粒,这种微细的乳化胆固醇颗粒可透过血管壁被组织利用,而不会使血浆中的胆固醇增加。毋庸质疑,蛋黄卵磷脂是目前同类产品中营养价值最高的。
工业用卵磷脂的剂型主要有:液体、颗粒、粉末三种,液体浓度在60%左右,颗粒及粉末可达95%以上。
大众型卵磷脂产品的剂型主要有:“软胶囊”和“颗粒”两种,也有少部分产品是片剂和粉剂。
卵磷脂软胶囊是以液体卵磷脂为原料加入甘油或大豆油稀释后,用明胶包裹而成,虽然服用较为方便,但有效成分含量低一般少于60%,并且添加了较多食品添加剂,因此价格较低,但需加大服用量。是大部分品牌卵磷脂采用的剂型。
卵磷脂颗粒主要是以颗粒型卵磷脂产品直接分装而成,或为减少颗粒的粘度加入造粒剂后分装而成,因有效含量高通常大于95%(最高可高达98%)、并且较少或不使用食品添加剂,因此吸收效率更高,对人体而言更为健康,相比低纯度、含大量油脂、只能吞服的卵磷脂软胶囊,卵磷脂颗粒具有高纯度的、去油脂的、可以嚼着吃等独特的优势。但价格相对较高。所以卵磷脂颗粒的品牌较少。
我们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市面上的“卵磷脂”就是各种磷脂的混合物质,而不是提纯后的“卵磷脂”,为了区别二者,我们把前者称为“Phospholipid”,中文名称为“磷脂”;后者,称为“phosphatidylcholine”,中文名称“卵磷脂”。“化学名称:“磷脂酰胆碱”。
一般在商业上都习惯磷脂类的产品都称谓“lecithin"。也就是我们经常叫的“卵磷脂”。这个只是历史的误会,现在暂时无法去改变,就像有些地方把餐桌上的“米”也称为“饭”一样。商业上,磷脂按照原料的不同分为:大豆磷脂,菜籽磷脂,蛋黄磷脂等。他们的组成有很大区别,由于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同类品种也有很大区别。
大豆卵磷脂与蛋黄卵磷脂的区别:
自然界中各种油料中都含有磷脂,但其含量并不相同,在几种常见的油料种子中,以大豆和棉籽最多,油菜籽次之。可以形成工业化生产的是以大豆为主,所以,就有了“大豆磷脂”或者“大豆卵磷脂”这一名词。
大豆磷脂的一般组成是:磷脂酰胆碱PC(卵磷脂)25-32%、磷脂酰乙醇胺PE(脑磷脂)15-22%、磷脂酰肌醇PI(肌醇磷脂)15%左右、磷脂酰甘油PG(神经鞘磷脂)16%左右、磷脂酸PA4%左右、其他磷脂8%左右。
蛋黄磷脂与大豆磷脂主要区别是:磷脂酰胆碱高达70%,磷脂酰肌醇只有0.6%。不含:磷脂酸、磷脂酰丝氨酸、N-酰基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