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5 14:58 来源:网友分享
近视,中医病名。是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古代医籍对本病早有认识,称为目不能远视,又名能近怯远症,至《目经大成》始称近视。由先天生成,近视程度较高者又称近觑。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发育、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确切的发病机理仍在研究中。
(一) 气血不足
症状:视近清楚,视远模糊,眼底或可见视网膜呈豹纹状改变;或兼见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血益气。
方药:当归补血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熟地、当归、川芎、黄芪、苍术、防风、羌活、甘草、薄荷。
(二) 肝肾两虚
症状:能近怯远,可有眼前黑花飘动,眼底可见玻璃体液化混浊,视网膜呈豹纹状改变;或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寐差多梦;舌质淡,脉细弱或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驻景丸加减方加减。
常用药:菟丝子、楮实子、茺蔚子、枸杞、前仁、木瓜、寒水石、河车粉、三七粉、五味子。
外治
1、滴眼药水:可选用0.25%托品酰胺眼药水点眼,每晚临睡前点眼1次。
2、屈光手术。
眯眼:当远处目标看不清时,孩子往往采取眯眼的办法来弥补,因为眯眼时眼睑可以遮挡部分瞳孔,减少弥散光线,减少散光的影响,从而暂时提高和改善视敏度。
眨眼:频繁眨眼在一定程序上可缓解近视,增加视力清晰度。不少人在流泪时,看东西也会更清楚一些。
揉眼:看不清目标时,常用手揉眼睛,以企图更好地看清楚些。
歪头:常发生的是歪头看电视,也是由于在歪头时,可以减少部分弥散光线的干扰和影响,有些孩子甚至会养成歪头的习惯。
皱眉:皱起眉头,企图使双眼都“用力”,以此来改善视力。但实际上这样做由于眼外肌压迫于眼球,反而使近视眼的发展速度加快。
扳眼:少数孩子在看不清远处目标时,常用手在外眼角,用力将眼角皮肤向外扳扯,达到同歪头眯眼一样的效果。
抱怨:由于视力不稳定,一些孩子会抱怨教室光线太暗,或说因黑板反光看不清,还有不少孩子说晚自习时视力差等。
1、培养他们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不要趴在桌子上或扭着身体。书本和眼睛应保持一市尺,身体离课桌应保持一个拳头(成人)的距离,手应离笔尖一寸。学校课桌椅应适合学生身材。
2、看书写字时间不宜过久,持续30-40分钟后要有10分钟的休息。眼睛向远眺,多看绿色植物,做眼保健操。(现在的手持设备还有电脑的使用距离与读书写字差不多,所以也要注意使用时间)
3、写字读书要有适当的光线,光线最好从左边照射过来。不要在太暗或者太亮的光线下看书、写字,减轻学生负担,保证课间10分钟休息,减轻视力疲劳。
4、积极开展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
5、教导学生写字,不要过小过密,更不要写斜、草字。写字时间不要过长。
6、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7、看电视时要注意高度应与视线相平;眼与荧光屏的距离不应小于荧光屏对角线长度的5倍;看电视时室内应开一盏支光小的电灯,有利于保护视力;在持续看电视30~40小时后要有一个短时间的休息,眼睛向远眺,做眼保健操。
8、应多吃些含甲种维生素较丰富的食物,各种蔬菜及动物的肝脏、蛋黄等。胡萝卜含维生素B,对眼睛有好处;多吃动物的肝脏可以治疗夜盲。
一、纠正坐姿
对于几乎100%的儿童而言,诱发近视或者假性近视的因素多半与坐姿不正确有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姿势的调整。同时学习环境的好坏也会导致近视的出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要窗明几亮,同时还要注意保证安静,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除了培养孩子正确的写字读书姿势外,还要注意看书、看电视和电脑的距离和时长。在家看电视时要注意电视机高度要与视线相平、眼与荧光屏的距离不应小于荧光屏对角线长度的5倍、连续看电视1-1.5小时后要休息等。
同时假性近视患者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不要在躺着、坐车或者走路的时候看书,学习不争一时,但眼睛却需要分分秒秒的爱护。在躺着或者坐车的时候看书不仅会严重的影响到视力的健康,同时还有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以及造成交通意外。
二、散瞳疗法
对于假性近视的儿童或者成人而言,多进行散瞳疗法就有非常好的纠正视力的功效。这种疗法采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并且每天在眼中滴入眼药水,便可有效的治疗假性近视。
三、注意休息
每次学习以及写字1-2小时时间之后,这个时候应该放下书本适量的休息一会,尤其是要注意眼睛的休息。眼睛的休息除了闭目休养之外,还可以通过眺望远方的方法来有效的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同时远眺还能够让睫状肌调节松弛。
四、食物养眼
大多数朋友都知道,维生素a可以护眼,预防夜盲症。但事实上眼睛里不同的组织和部分,就需要不同的成分,所以只有保证孩子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足够的维A、维生素c和维生素b,以及充足钙质的摄入,才能满足眼睛的需求。因此,平时要注意宝宝的膳食均衡,做到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保证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补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海产品等,少吃糖果及甜食。
温馨提示: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