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4 09:49 来源:网友分享
干性湿疹学名乏脂性湿疹,又称裂纹性湿疹。主要因皮肤水分脱失,皮脂分泌减少,干燥,表皮及角质层有细裂纹,皮肤呈淡红色,裂纹处红色更明显,类似“碎瓷”。可发生于身体多处,但多见与四肢,特别是年老者的胫前部。此病多见于冬季,空气干燥,分泌减少,加之热水烫洗过勤而激发。?干性湿疹的症状:
干性湿疹属于一种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的炎症疾病,这种病大都发生在体质比较差的婴儿当中,常在的部位是头皮、眉间等,主要症状是潮红、丘疹、脱屑,但并不会有太过明显的渗出,干性湿疹和脂溢性湿疹是一样的,小儿时期较为容易患有的湿疹类型。
干性湿疹是常见湿疹皮肤病,表现为脸部、躯干、四肢外侧片状密集小型丘疹、红肿及鳞屑结痂,硬性糠皮样脱屑,无渗出,多发于半岁到一岁的儿童。
干性湿疹是一种皮肤过敏性炎症。大多是瘦弱的婴儿常常是发性剧烈瘙痒而引起婴儿哭闹和不安的睡眠。一般发于头皮、眉间等部位,有皲裂、抓痕或结血痂。表现为潮红、脱屑、丘疹,无明显渗出。呈慢性时也可轻度浸润肥厚。
干性湿疹是一种皮肤过敏性炎症。多见于瘦弱的婴儿。好发于头皮、眉间等部位,表现为潮红、脱屑、丘疹,无明显渗出。呈慢性时也可轻度浸润肥厚,有皲裂、抓痕或结血痂。常因阵发性剧烈瘙痒而引起婴儿哭闹和睡眠不安.
治疗基本步骤
1、寻找病因,隔绝致敏源,避免再接触,禁食酒类及易过敏、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注意皮肤卫生,不用热水烫洗皮肤,不外用刺激性止痒药。积极治疗全身性疾患。
2、全身治疗:西药以止痒抗过敏为主,可选用抗组胺类药物,钙剂。中药以清热利湿,疏风清热、养血疏风润燥为主。
处方药:
1、主方消风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处方:荆芥、防风、牛蒡子、苦参各12克,蝉蜕9克,生地黄25克,生石膏30克(先煎),鱼腥草30克,金银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剂。瘙痒较剧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渗液偏多者,加土茯苓30克、木通12克。
2、中成药(1)银翘解毒颗粒(根据银翘散原方配制成的冲剂),口服,每次1-2包,每日2~3次,温开水溶解后服。
(2)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血虚风燥型【证见】患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脱屑,或见头晕乏力,腰酸肢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或濡细。
干性湿疹的发生、发展与各种因素有关。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时期都有可能出现差异。除饮食方面的因素外,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及体表的细菌、真菌感染、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所接触到的各种物质,都有可能成为引起干性湿疹的常见外部原因。体内的病灶,如扁桃体炎、胆囊炎、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状况的改变,如月经时期、妊娠时期等,都有可能成为引起干性湿疹的主要内部原因。要预防干性湿疹的发生,就必须结合患者自身的基本状况,尽可能地避免种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干性湿疹的危害
1.伤损肌肤,影响容姿
无论急性还是慢性湿疹,给患者肌肤带来的损伤都是不可忽视的。初期的红斑、丘疹及水疱会引发表皮糜烂,污损真皮颜色。而湿疹的反复发作则会引发表皮角质化,患处肌肤颜色会因色素沉积而变暗,甚至引发皮肤皲裂等恶性后果。
2.瘙痒难忍,并发感染
湿疹病变引发的瘙痒除却带给患者身心上的痛苦之外,反复抓挠还可能引发患处肌肤的二次感染,常见症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等。
3.反复发作,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湿疹属于过敏反应的一种,在人体二次或多次接触过敏原后触发,因此当患者本身不知道过敏原为何物时极易阶段性复发。同时它具有一定的遗传几率。在所有的过敏性疾病中,婴儿期发病的只有湿疹。
干性湿疹的发生、发展与各种因素有关。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时期都有可能出现差异。除饮食方面的因素外,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及体表的细菌、真菌感染、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所接触到的各种物质,都有可能成为引起干性湿疹的常见外部原因。体内的病灶,如扁桃体炎、胆囊炎、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状况的改变,如月经时期、妊娠时期等,都有可能成为引起干性湿疹的主要内部原因。要预防干性湿疹的发生,就必须结合患者自身的基本状况,尽可能地避免种种可疑的致病因素。
注意事项
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避免再次刺激局部,尽可能地避免用手搔抓局部,也不要用热水或肥皂水去清洗局部,更不能用那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局部涂抹,特别注意的是不能随便应用激素类药物在局部涂抹,这些都是非常容易使疾病恶化或重新发生的常见因素。
⑵尽可能地了解干性湿疹、皮炎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⑶避免食用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浓茶、咖啡、酒类及其他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鱼、虾等海味。
干性湿疹应该注意的问题是避免再次刺激局部,尽可能地避免用手搔抓局部,也不要用热水或肥皂水去清洗局部,更不能用那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局部涂抹,特别注意的是不能随便应用激素类药物在局部涂抹这些都是非常容易使疾病恶化或重新发生的常见因素。
温馨提示:
要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搔抓,日晒等,尽量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