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8 06:10 来源:网友投稿 作者: 朱映波
罗圈腿,指的是患者的下肢生长发育不符常理的一种骨科疾病,患者常可以出现两下肢的膝关节无法靠近,下肢呈现一个“0”型的结构。很多家长认为,之所以长大后的孩子会出现罗圈腿,是因为在婴幼儿时期未行古老的绑腿疗法,促使婴儿的下肢没有长直。事实上,这是错误的想法。
的确,在新生儿出生时,我们就可以发现婴儿喜欢蜷缩着下肢,呈现一种小坡形态,即使施以外力拉直,但是在外力消失后,婴儿的下肢就会自动恢复原来的微曲状态。很多的新手妈妈都会担心婴儿的这种状况,从而选择各式各样的矫正器去捆绑婴儿的下肢。
但是,事实上,过早了使用矫正器捆绑婴儿的下肢是错误的行为。这是由于,婴儿的这种下肢蜷缩成坡型的习惯性动作,属于一种生理性的行为。婴儿蜷缩下肢可以说,是婴儿时期的自然体位。并且临床上发现,小于3个月的新生儿的下肢,会呈现胫骨微微向外侧弯,并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逐渐消失的趋势。这些都是婴儿处于生理性的发育所必然表现的形态,妈妈不必过于担心,更不必使用器械去限制人体的自然发育。
那么,如何区分3个月以下新生儿是否具有罗圈腿呢?
其实区分婴儿是否具有罗圈腿,是很简单的事情。妈妈只需要将婴儿平躺拉直宝宝的腿,若是在婴儿脚跟被拉并拢时,婴儿的膝盖可以并拢,就可以排除婴儿有罗圈腿的可能。
婴儿罗圈腿其实并不可怕,尽管可能并不美观,但是很容易就能矫正。对于罗圈腿的婴儿,只需要多补充钙质,并适当进行行走和坐位的矫正,就可以有效的恢复肢体的正常形态。过多的使用矫正器,反而很容易因限制肢体的行动而导致局部肌肉的废用,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