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8 20:43 来源:网友分享
以下是针对三类发烧情况的三种应对方法:
1、体温38℃以下首选物理降温进行干预
发烧是小孩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对于发烧的处理大体可以分为“物理处理”和“药物处理”,通常来说,当小孩体温低于38℃时不需要采用药物处理,而是选择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即可。例如贴退热贴、多喝水、洗温水澡等方式都有助于体温的降低。
2、婴幼儿体温38.5℃以上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如果发现孩子的体温已经超过38.5℃时,爸妈应该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以便做出及时的反应。对于婴幼儿来说,当其体温超过38.5℃时,需要给予药物治疗。中药的话可以选择柴胡或羚羊角等,西药的话可以选择百服宁、泰诺或者美林等。
3、体温39℃以上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当孩子体温已经超过39℃属于高度发热时,通常情况下选择西药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是布洛芬类退烧药和扑热息痛类退烧药,这两类药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但必须明确一点是,家长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尤其是注意用药的剂量。
1、脱水及酸碱平衡紊乱
小孩发烧容易引起脱水现象。小孩高烧时体内水分流失加快,服用退烧药也会导致患儿大量出汗,如果不及时补水,易出现脱水现象。脱水会给身体带来危害,不仅加大退烧难度,还会阻碍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严重会导致患儿出现酸中毒、低钠血症等症状。这种情况也多见于平时营养不良的婴幼儿,所以平时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营养,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多喝水。
2、热性惊厥
有些患儿可能会引起抽筋,甚至高热惊厥。当患儿体温突然升高时,容易出现抽筋现象,一般情况下,一次发烧会出现一次抽搐现象。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只要抽搐时间不长,处理得当,对孩子的健康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3、脑水肿
一般来说,小孩发烧能够起到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对于孩子身体组织器官的影响不大。但是情况严重的话,可能会出现脑水肿、脑病后遗症甚至于死亡。所以,一旦孩子体温超过40°C以上,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并立即送医治疗。
物理降温方法:退热时,用药量不宜过大,使体温骤然下降,否则,病人会出现大汗淋漓,容易出现虚脱,发生危险。咳嗽、咯痰。
1、改变环境,将宝宝置于空气流通的阴凉处,适当减少衣服和盖被,注意不宜将宝宝紧紧抱在大人怀中,以免体内热量不易散发,如夏天将宝宝置于空旷房间内,均有利于宝宝的热度下降。
2、毛巾湿敷,用温毛巾擦宝宝四肢,或用湿毛巾敷额部,帮助退热。
3、温水浴、盆浴,水温应低于宝宝体温2~3度,亦可在温水中加几滴风油精。
发热儿童须每隔1-2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幼儿体温在38.5℃以下不宜应用退热剂;当体温超过38.5℃以上可用退热贴或冰敷等物理治疗降温,亦可服小儿退热片适量;当体温超过39℃时,应绝对卧床,敞开包被或松解衣服,使皮肤裸露,头部放置冰袋或冷湿毛巾,尽快到医院诊治。
高热惊厥时,患儿表现双眼凝视或上窜,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口唇、面部及全身青紫,四肢抽搐,家长应立即按压孩子“人中”穴位(在鼻唇沟中点),较强刺激持续1-3分钟,直到患儿发出哭声,随后用上述方法快速降温,同时亦要立即到医院诊治。半岁以内婴儿发高烧时一般不打退烧针,不服退烧药,最佳降温方法是温水擦浴,即洗个温水澡。紧急处理后无论是否退热,都应带孩子上医院就诊。
小孩子经常发烧主要是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发高烧或者出现服药退烧后体温又迅速回升的现象。
人体的下视丘有一个体温调节中枢,作用就像冷气机的温度设定,正常的时候,婴幼儿设定的温度比成人稍高,婴幼儿肛温大约在37.5℃,上下变动1℃左右。成人和较大儿童口温大约36.8℃,上下变动0.5℃。
如果设定温度提高,例如人体感染病原,引起白血球反应,产生“热素”,就会刺激下视丘的体温调节中枢,当设定温度被调到39℃时,身体藉着肌肉打颤收缩产热,或者减少出汗散热,将体温提升到39℃为止。所以发烧前,可能会发冷发抖,再突然高烧,产生某些细菌毒素,这种现象特别明显。
许多爸妈也观察到,孩子容易在夜间发高烧。这是因为婴幼儿身体含水比例较成人高,只要轻度缺水就影响散热,容易发烧。孩子生病的时候,体力变差,睡得久。夜间长时间不进食喝水,体温当然升高。
1、非疾病因素:
婴儿体温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温度过高(中暑)、衣服穿太多、水份摄取不够、水份流失(流汗、腹泻)、房间空气不流通、剧烈运动前后、某些特殊药物作用,其它如预防注射也可能引起发烧。若体温呈现不稳定状态,则应考虑疾病的可能性。
2、疾病因素:
(1)小于3个月的婴儿发烧
以细菌感染最常见(如B型链球菌);其它如呼吸道、泌尿道、肠胃道受感染或中耳炎也会引起发烧。最严重的感染疾病是败血症。所以新生儿发烧时,一定要带给医生检查,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大于3个月的婴幼儿发烧
最常见的是感冒、中耳炎、泌尿道感染。中耳炎通常是因感冒的细菌或病毒由耳咽管向上感染到中耳,除了严重的中耳炎可以看到脓流到耳朵之外,大部份是无法从外表看到异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