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5 14:48 来源:网友分享
引起小儿腹泻病的病因分为:(1)感染性:如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2)非感染性:包括饮食性、过敏性、先天酶缺陷及气候等因素引起的腹泻。
1.感染因素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寒冷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以轮状病毒最常见,其次有星状和杯状病毒、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等。
(2)细菌感染: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沙门菌等。
(3)真菌: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小儿以白色念珠菌多见。
(4)寄生虫:常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
肠道外感染: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可由于发热、感染原释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疗、直肠局部激惹作用而并发腹泻。
(5)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长期、大量地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有学者称之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2.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喂养不当;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豆浆等过敏而引起;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泻。
(2)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或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等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致腹泻。
冬季天气寒冷,家长要注意宝宝腹部保暖,注意饮食,避免引起宝宝腹泻。
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是家长们所希望看到的,但是小儿腹泻是很多家长们都比较困扰的问题,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才好,那么小儿腹泻的危害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儿腹泻的疾病如果一旦出现了,那么作为家长自然是最担心不过的了。不过,在担心的同时,专家提醒家属,切不可乱了阵脚,此时,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认识到腹泻对小儿的危害,以便进行及时的治疗,对于方法的选择也要慎重认真。
小儿腹泻除了影响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外,还消耗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损害某些机体组织。这是因为在腹泻过程中,本来应该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能进入机体,但机体内各器官还需照常进行各项生理功能。如长期慢性腹泻就会造成营养不良,使患儿身体瘦弱,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这不仅影响婴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引起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
另外,小儿腹泻还会造成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症:腹泻病程较长,如禁食时间过久或长期热量不足,常可引起营养不良和各种维生素缺乏症。消化不良与营养不良可互为因果,往往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不良后果。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干眼症及角膜软化症;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症。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内,夏秋季发病最多。人工喂养和营养不良的小儿更易发生。本病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类由病原微生物直接引起称肠炎。另一类由肠道外感染、饮食不当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者,称非感染性腹泻。
在治疗上应以调整饮食、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为原则,加强护理,避免并发症。轻型腹泻可不禁食,要减少脂肪和不易消化食物的摄人。母乳喂养者可缩短每次喂奶时间,人工喂养者可由米汤或稀释的牛奶开始,逐渐增加量与浓度。呕吐严重者要禁食,一般不超过8小时,呕吐好转后,逐渐恢复饮食。要根据病情和感染性质,决定是否应用抗生素。病毒性肠炎和非感染性腹泻可不用抗生素,细菌性肠炎要采用适量抗生素治疗。患儿有脱水时,应口服补液盐。重度脱水者应静脉补液,同时补人钾、钠、钙等微量元素,以纠正电解质紊乱。
小儿腹泻在药物治疗方面主要是对小儿肠粘膜要加以保护,口服肠粘膜保护剂,如思密达、肯特令,以使小儿的肠粘膜受到保护。并且应注意补充电解质,口服补液盐,以防引起小儿电解质的紊乱。腹泻极其严重时,可以服用一些止泻的药物,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糖浆。由于腹泻时排出的都是一些有毒物质,因此不到迫不得已不应使用止泻药物,或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选择儿童专用药物:儿童专用药物能遵循儿童的生理结构特点及用药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研发并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具有成分合理、剂量精准、药物安全级别更高的优势。但目前由于我国许多药物都没有专门的儿童剂型,家长多采用“成人药酌情减量服用”的无奈之举,这往往存在剂量不精准、药物不良反应几率增加等风险。因此,儿童腹泻治疗,家长应选取专业的儿童用药更合适。此外,选药时可认清标有绿色OTC标识的儿童专用药,属于药物分类中安全级别最高,使用更安心。
普通成人用腹泻药不能随便给小孩食用:虽然治疗腹泻的药很多,但每种药物均是各有弊端,服用前要搞清副作用。如氟哌酸的副作用相对较大,容易影响肾功能,还会抑制骨骼生长,因此不建议给孩童服用;而思密达能吸附细菌、保护肠道,但吃多后容易便秘,所以病情好转后应及时停药。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内,夏秋季发病最多。人工喂养和营养不良的小儿更易发生。本病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类由病原微生物直接引起称肠炎。另一类由肠道外感染、饮食不当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者,称非感染性腹泻。
在治疗上应以调整饮食、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为原则,加强护理,避免并发症。轻型腹泻可不禁食,要减少脂肪和不易消化食物的摄人。母乳喂养者可缩短每次喂奶时间,人工喂养者可由米汤或稀释的牛奶开始,逐渐增加量与浓度。呕吐严重者要禁食,一般不超过8小时,呕吐好转后,逐渐恢复饮食。要根据病情和感染性质,决定是否应用抗生素。病毒性肠炎和非感染性腹泻可不用抗生素,细菌性肠炎要采用适量抗生素治疗。患儿有脱水时,应口服补液盐。重度脱水者应静脉补液,同时补人钾、钠、钙等微量元素,以纠正电解质紊乱。
小儿腹泻在药物治疗方面主要是对小儿肠粘膜要加以保护,口服肠粘膜保护剂,如思密达、肯特令,以使小儿的肠粘膜受到保护。并且应注意补充电解质,口服补液盐,以防引起小儿电解质的紊乱。腹泻极其严重时,可以服用一些止泻的药物,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糖浆。由于腹泻时排出的都是一些有毒物质,因此不到迫不得已不应使用止泻药物,或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选择儿童专用药物:儿童专用药物能遵循儿童的生理结构特点及用药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研发并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具有成分合理、剂量精准、药物安全级别更高的优势。但目前由于我国许多药物都没有专门的儿童剂型,家长多采用“成人药酌情减量服用”的无奈之举,这往往存在剂量不精准、药物不良反应几率增加等风险。因此,儿童腹泻治疗,家长应选取专业的儿童用药更合适。此外,选药时可认清标有绿色OTC标识的儿童专用药,属于药物分类中安全级别最高,使用更安心。
普通成人用腹泻药不能随便给小孩食用:虽然治疗腹泻的药很多,但每种药物均是各有弊端,服用前要搞清副作用。如氟哌酸的副作用相对较大,容易影响肾功能,还会抑制骨骼生长,因此不建议给孩童服用;而思密达能吸附细菌、保护肠道,但吃多后容易便秘,所以病情好转后应及时停药。
腹泻在宝宝的身边非常的多见,生活中会有很多的原因诱发腹泻的出现,从而给宝宝带来了痛苦,并且侵害到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在临床上腹泻疾病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我们需要正确了解才行,来看看小儿腹泻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呢。
在临床上,小儿腹泻主要分两大类,即非感染性腹泻及感染性腹泻。所谓非感染性腹泻多因喂养不当,如食物中含碳水化合物过多;进食过量;哺喂不定时或食物性质突然改变以及对某些食物(如牛奶、碳水化合物)过敏或不耐受等,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感染性腹泻主要是指致病微生物随着被污染的食物、水或因喂养的器皿不洁进入胃肠道,由于小儿全身免疫及消化道局部免疫均成低下状态,不能有效抵御病原菌的侵入而造成腹泻。
细菌性腹泻:
1、大肠杆菌:引起小儿腹泻的大肠杆菌主要有3种,即致病性大肠杆菌、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20世纪60-70年代,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几个菌种,如o111、o128及o55等相当猖獗,是当时导致腹泻流行的主要罪魁祸首。近十余年,小儿腹泻的发病人数显着减少,病情也大为减轻,这与人民生活与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小儿中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减少有密切关系。大肠杆菌肠炎主要特点是水样便。近年,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则有所增加,除散发病例外,还可在托幼机构发生流行,目前已成为引起小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菌。
2、空肠弯曲菌:这虽是近十余年新发现的一种细菌,但也是引起小儿腹泻的常见病原菌。空肠弯曲菌肠炎的特点是,大便多带有粘液和鲜血,往往容易与细菌性痢疾相混淆。这种肠炎也可在托幼机构引发流行。经研究证实家饲猪、鸡的粪便中都存在这种细菌,这一点应引起家长注意。
病毒性腹泻:
引起小儿腹泻的病毒有:轮状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小圆病毒及诺瓦克因子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性肠炎多发生于秋季,故又称“秋季腹泻”。临床表现也以水便为主。此外,应说明的是:①胃肠道以外的感染,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也可并发腹泻,必须积极治疗原发疾病;②细菌性痢疾及鼠伤寒的主要症状也是腹泻,但这两种病属于传染病的范畴,会在有关文章中加以介绍。作为家长,遇有孩子发生腹泻时应心中有数,不要忘了上述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