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1 21:32 来源:网友分享
1、使用“三无”保湿品 :秋冬季节,脸颊的肌肤总是感到很干,这样的干燥也会引起肌肤的敏感,红血丝乘机冒出来。这种干燥敏感性的红血丝,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使用“三无”的保湿品,也就是说无酒精、无香料、无防腐剂的保湿护肤品,就像玫琳凯的纯植物护肤系列不仅可以解决肌肤干燥的问题,更可以避免肌肤受到刺激。
2、阳光设防 :阳光中的紫外线会让红血丝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夏季尤为严重,所以减少外界的刺激会让肌肤多少欣慰一些。同时如果能够适当地遮挡,就会更加理想了。于是防晒和粉底就可以派上用场了。粉底有很好的修整肤色的效果,任何肌肤都可以把它用作妆前底霜,对敏感的“红血丝肌肤”,它就显得更加必要了。
3、杜绝冷热交替 :冷热交替的护肤方式备受推崇,但也有可能正是你肌肤出现红血丝的祸根!先用热水洗脸再用冷水敷面,冷热交替很容易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形成面部红血丝现象,严重的还会引起面部敏感症状,本身就是敏感肌肤的人情况可能会更糟糕。因此建议你用温水洗脸,温水和肌肤本身的温度较为接近,不会刺激肌肤毛孔瞬间张大缩小,能够帮助洁肤产品更好地工作。
4、提升肌肤免疫力 :工作越累,肌肤也越累。即使脸上出现了“好气色”,也是因为红血丝在作祟。这是因为肌肤细胞在生活劳累和精神压力之下,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调养,自由基大范围地开始活动,令肌肤的免疫力进一步降低。因此,为了消除红血丝,提升肌肤免疫力是非常必要的。含有维生素E和C的护肤品在对抗自由基方面功效卓越。
1、减少刺激 温和护肤
皮肤一旦出现干燥、脱屑或发红状况时,说明皮肤健康状况已亮起红灯。要让皮肤尽快复原,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刺激,不过度受风吹、日晒,不吃刺激性食物,停止当前一切保养品、清洁品的使用,让肌肤只接触清水等。每天只用温水清洁皮肤,持续一周时间,然后再使用低敏感系列的产品,在减低伤害后,皮肤运用本来的自愈能力,有可能会自行恢复健康。
2、不要用功效太强的产品
现代的化妆保养品,强调的是高效性,因此要求其活性成分必须能够透过皮肤,作用到皮肤深层才能产生高效果。对于敏感性肌肤而言,高浓度、高效果就是高风险、高敏感。另外,红血丝皮肤不能用功效性太强的产品,使用不给皮肤增加负担的非疗效型产品,才是使皮肤恢复健康的良方。
3、少更换护肤品:
需要换护肤品时请先做一下实验:可以先把少量外用护肤品搽在耳后 (因为耳后皮肤一般没有过多的接触到外用护肤品,对护肤品比较敏感) ,一个小时后可以看一下结果,如果在耳后不会过敏,则可以在搽少量在红血丝部位,如发现过敏或不适,请立即停用。
4、选取天然材料自己DIY护肤品:
天然面膜增加水嫩感,黄瓜、酸奶、蜂蜜都是很好的补水保湿材料,而且由于是天然的,对皮肤负担也微乎其微,可以自己在家动手做。有助于加强毛细血管的弹性。
按病理
面部红血丝的形成比较复杂,可大体分为先天性的和后天获得性的两类。
先天性
包括先天性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面部痣性毛细血管扩张等。(这种人的红脸通常从小就开始了)。原发性者大多为先天遗传,即父母或家族中有人曾患此症。
后天性
红血丝的形成多是后天由于各种损伤因素作用形成的。皮肤的表皮层是没有毛细血管的,表皮层的细胞营养主要来源于我们皮肤表皮层的第三层棘层提供的,当棘层细胞受损,自身供给营养能力下降。
红血丝的成因和治疗预防
我们皮肤自身具备修复能力,这时真皮层的毛细血管自主向上扩张,帮助棘层细胞提供营养,从而形成红血丝。表皮层的细胞破坏越严重、受损时间越长、毛细血管增生移行越重,红血丝就越严重。
当皮肤受损30℅,是呈点状的红血丝;皮肤受损50℅,是呈线状的红血丝;皮肤受损70℅,是呈网状的红血丝;皮肤受损90℅,是呈片状的红血丝。
红血丝主要表现为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由皮肤免疫低下导致。红血丝的常见形成原因是角质受损,毛细血管失去了角质层的天然保护,从而长期受到外界环境刺激,导致血管扩张、淤堵、受损而形成的;面部先天性毛细血管位置比较浅而引起的一种面部现象,皮肤薄而敏感,过冷、过热、情绪激动时脸色更红,从而形成红血丝现象。
短暂的毛细血管扩张引起的面部潮红,有些天然的植物如芦丁等具有显著的血管修复功效,可以提高血管的收缩与舒张能力,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因而可以改善红血丝。
1、长期使用药物,A酸、果酸、换肤导致皮肤受损、变薄、脆弱而造成。
2、外力、不当挤压所引起。很多人鼻翼、鼻沟的地方都有微丝血管变形的现象,这都是不当挤压粉刺及青春痘的结果。
3、螨虫之类的寄生虫由毛囊进入真皮下,一段时间后也会对皮肤造成严重损伤而引起之局部“红脸”。
4、区域因素:如高原气候刺激,且海拔高,皮肤缺氧,导致红细胞数量的增多,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破裂。毛细血管因缺氧而循环不畅,血管坏死。
5、物理性因素:居住高寒地区或受过冻伤,致使血液循环受阻,血管壁淤滞使面部呈现一条条红血丝;寒冷刺激,空气干燥,风沙气候,阳光曝晒,使毛细血管耐受性超过了正常范围,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