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5 18:11 来源:网友分享
游泳是备受人们青睐的一项运动。它不仅有助于 全身锻炼,增强体质,更可以避免大汗淋漓,让你神清气爽地燃烧脂肪。
如何避免游泳常见伤?听听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专家们怎么说!
关于游泳,还有哪些你不能不知道的事情?淹溺, 抽筋,各类 炎症该怎么办?快跟小编一起听听医生的叮嘱。
科学游泳,莫忘“五防”
一 防淹溺
游泳溺水,不仅容易发生在江、河、湖、海中,而且也容易发生在游泳池内。有的人不看江河流速,不管水底深浅,视有关部门设置的“禁止游泳”标识于不顾,特别是一些幼童和初学者,一见水就想跳下去畅游,一旦误入深水区便惊慌失措,或呛水,或淹溺,甚至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因此,应严格禁止儿童在无大人陪伴的情况下单独游泳。即便对于已经掌握了游泳技术的人,也不应到情况不明的水域游泳。
此外,还要学会自救与救人。如果游泳时不慎落入深水区,千万不要将手上举或挣扎,而应尽快采取仰卧位,头向后仰,口、鼻露出水面呼吸,呼气宜浅,吸气宜深。溺水者被救出水面后,应立即清除其口、鼻内的淤泥及呕吐物,对神志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者,应立即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千万不要为把伤员肺内的水“控出”而浪费时间,错失抢救良机。
二 防抽筋
游泳时,若发生腿脚抽筋,切莫惊慌失措在水中乱蹬,应迅速采取以下措施:脚趾抽筋时,用两手强行掰开脚趾往下按压;小腿抽筋时,用手握住小腿按摩,将脚趾向脚背方向拉伸或用患脚使劲向下蹬踹,可制止抽筋。之后应立即上岸,通过晒太阳等方式使肢体暖和起来。
三 防耳道炎
人的外耳道分两段:外1/3为软骨段,有耳毛、毛囊等;内2/3为骨段,无耳毛。游泳后,外耳道皮肤受到水的浸渍,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容易导致细菌生长,引起外耳道病。如果因呛水,使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则可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过去患过中耳炎、遗留有鼓膜穿孔的人,细菌可经穿孔处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复发。因此,为了保护耳部,游泳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 下水前在外耳道涂少许抗生素软膏,可以保护皮肤,减少水的浸渍。
2 游泳后,应将耳内残留水擦干,以免耳内潮湿促使细菌生长繁殖。
3 外耳道可滴入1%酚甘油,每次1~2滴,每天3~4次。
4 有局部渗液者,可先用3%硼酸水洗耳,然后用棉花签擦干,再滴入0.5%氯霉素或3%洁霉素,每次1~2滴,每日3~4次。
5 游泳后一旦发生耳痛,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必要的抗生素。切莫自行处理,使病情加重,甚至耳聋。
四 防结膜炎
眼睛结膜接触了不干净的水后,可诱发细菌性或病毒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或“火眼”。所以,不要去不清洁的水域游泳。游泳后用洁净清水洗脸或3%硼酸水洗眼,或用0.25%氯霉素或利福平眼药水滴眼,每天4~6次,可防止“红眼病”的发生。
五 防皮炎
天然水域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可导致接触性皮炎或过敏性皮炎。游泳者体表出现红晕或丘疹,奇痒难忍。所以,游泳后应常规用清水冲澡,更换衣服。若出现皮疹,可口服强的松、维生素c或涂擦地塞米松乳剂治疗。
根据患者有接触史,皮损发生在接触部位和典型的皮疹表现以及斑贴试验阳性,即可作出诊断,但需与肛门急性湿疹相鉴别。
㈠发病前均有过敏物质或刺激物接触史,一般发病急,皮损发生在接触部位。
㈡皮损的轻重与致敏物或刺激物质的强弱,作用时间的长短,接触面积大小以及机体的敏感性有关,轻者局部仅有充血,境界清楚的淡红或鲜红色斑;重者可出现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出等损害;刺激性强烈者可致皮肤坏死或溃疡;机体高度敏感时,可泛发全身,除瘙痒疼痛外,少数患者可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㈢本病有自限性,除去病因后,可很快自愈,若未能及时除去病因,致使病程迁延,可转变成慢性,类似湿疹样皮炎。
㈣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接触物斑贴试验常呈阳性。
皮损一般仅局限于接触部位,以露出部位为多,境界边缘清楚,形态与接触物大抵一致,但亦可因搔抓或其他原因将接触物带至身体其他部位而发病者,甚至因机体处在高度敏感状态而泛发全身。
自觉灼痒,重者感疼痛,少数患者尤其是皮疹泛发全身者有时可引起全身反应,如畏寒,发热,恶心,头痛等。
诊断一般不难,根据急性发病,皮损发于接触或露出部位,皮损红肿炎症著明,当病因去除后皮炎迅速消退,若再接触又复发等,变应性者必要时可作接触物的皮肤斑贴试验以寻找致敏原,往往呈阳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