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反嘴唇发紫怎么调理 高反应该怎么办

2017-07-17 08:52 来源:网友分享

一、高反的症状都有哪些

  1.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但各作者所报告的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发生率各有差异(表1)。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为前额和双颞部跳痛,夜间或早晨起床时疼痛加重。肺通气增加如用口呼吸,轻度活动等可使头痛减轻。头痛严重时可能有视力障碍,但眼底检查正常。另外,失眠,多梦,耳鸣,眩晕,精力不集中,判断能力下降等神经系统的症状也常发生。胃肠道的症状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严重者有恶心,呕吐,甚至腹痛。有位学者曾快速到达海拔5100m时突然下腹绞痛,腹胀并伴有压迫感,恶心,有便意但无腹泻;当迅速撤回到4000m时症状逐渐消失。呼吸加深加快,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常为劳力性,若静息时出现呼吸困难,是高原肺水肿的先兆。个别人夜间出现周期性呼吸,频繁性惊醒。

  2.体征 急性高原病无特殊体征。通常可口唇、指趾甲床发绀。心率可速可缓,但多数作者报告,有心跳加快或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并偶尔有期前收缩。Singh检查了1975名患有急性高山病者,发现有2/3的人心动过缓。血压可正常,但也会出现一过性低血压或高血压。心尖区可闻及Ⅰ-Ⅱ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或亢进。偶在一侧肺部闻及局限性的干啰音,这可能由肺血管收缩所致,但呼吸音清晰无湿性啰音。严重者面部及下肢水肿。

二、高反应该如何治疗

  治疗基本原则是早期诊断,避免发展为严重高原病。轻型病人无特殊治疗,多数人在12~36h内获得充分习服后,症状自然减轻或消失。

  对症状持续甚至恶化者需要酌情处理,其治疗原则是:

  1.休息 休息是重要的治疗措施,过度活动可增加氧耗量,降低血氧饱和度,加重症状。因此,对轻型者要减少活动量,适当休息,但对中、重型病人应卧床休息。对精神紧张,心理很不稳定者,需要给予心理治疗,解除顾虑和恐惧。急性高原病者可以继续留在高原,但要密切观察,一旦有急性高原肺水肿或脑水肿先兆出现时可考虑送回低海拔处,或就地积极有效地进行治疗。

  2.吸氧 吸氧对治疗高原病很重要,但对急性高原病的效果比预期的要小。间断性小量吸氧有可能延缓机体高原的习服过程。故轻、中型病人原则上不宜吸氧为好,但对特别重者夜间可低流量吸氧,一般每分钟1~2L为合适。

  3.镇静和止痛对于精神紧张,烦躁不安,心动过速者可酌情使用镇静剂。一般可选地西泮(安定)5mg,口服或肌内注射。氯丙嗪(chloromazine)0.3~0.5mg口服,每天3次。但此类药能抑制呼吸中枢,加重缺氧,故应严格掌握,尤其在夜间更要慎用。头痛是最常见症状,严重者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去痛片,acetaminophen),每次1~2片,阿司匹林(aspirin)650mg,口服。恶心呕吐者可选用普鲁氯哌嗪(即胃复安,prochlorperazine)5~10mg,口服或肌内注射,异丙嗪(非那根)50mg口服或肌内注射。据现场观察,舒必利(消呕宁)不但能防治急性高原病的呕吐,而且对晕船晕车者所致的呕吐有较好的效果,它的止吐作用主要是能抑制第四脑室底的呕吐激发区,故对恶心呕吐较重者有显著效果。一般用量为2.5~5mg/次,口服,1~2次/d。氨茶碱(aminophylline)具有舒张支气管,增加心肌收缩力,并可降低肺动脉压,改善换气功能,可以常规使用,剂量0.1~0.2g/次,口服,3次/d。

  4.利尿剂 大量的研究证实,本病的发生与体内水分潴留有关,因而如何有效而合理地应用利尿剂,视为防治高原病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利尿剂有:(1)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是一种较强的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抑制剂。在国外,特别在美国是公认的首选药,它的疗效主要与利尿和增加肺通气有关。通常进入红细胞的CO2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通常与水结合成碳酸,随后离解成氢离子和碳酸氢根。如下式:CO2 H20óH2CO3óH HCO3一。高原缺氧可刺激颈动脉体周围化学感受器,使通气过多,肺泡气PCO2降低,并出现呼吸性碱中毒,动脉血pH值上升,因而抑制呼吸中枢。乙酰唑胺能抑制碳酸酐酶,促使肾小管分泌氢离子减少,钠和重碳酸盐排泄增多,尿呈碱性,产生利尿;同时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增高,pH值下降,而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因此,乙酰唑胺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将刺激周围化学感受器,使肺通气量增加,提高肺泡氧分压,保持血氧饱和度。另外,由于利尿作用,能阻止体液潴留,减少夜间ADH分泌,降低脑脊液的产生,从而有降低脑压的作用。有些人认为乙酰唑胺主要是用于预防急性高原病,如上山前24h口服乙酰唑胺(醋氮酰胺)125~250mg,2次/的,或每24小时口服500mg。也有些作者主张上山后2~3天内连续服用。小儿剂量每天为5~10mg/kg口服。副作用较少,一般有尿量增多,轻度瞌睡,无力和感觉异常。

三、我们应该怎样预防高反

  对易感性的预测虽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尚未发现较理想的方法。笔者认为低氧通气反应、肺阻抗微分波、肺弥散能力、最大运动后的氧饱和度的变化等,对预测高原病有一定价值。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目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专家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作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避免寒冷,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上山前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刺五加,复方党参,舒必利等药对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可能有效。

四、什么会影响高反

  (一)海拔高度

  进入的海拔越高,高原反应越强烈,患各种高山病的概率也越大。有报道说,3500米以下的发病率占37%-51%,3600米-5000米的发病率达50%。

  (二)进入方式

  进入高海拔的上升速度和幅度,直接影响到高原反应的强弱。海拔急速升高,比循序渐进的“阶梯升高”反应要强,高山病患病率高。从这个方面来说:坐火车比飞机高反反应会弱。

  (三)区域和季节

  不同的地区,即使同样甚至更高的海拔高度,植被茂密的地区就比植被稀少的地区反应轻些;同样,在同一区域,空气交换好的地方就比流通慢的地方(如山谷)强,白天比晚上好些。

  从季节来说,冬季进入高海拔地区比其他季节患病率高。这是因为严冬时气温降低,大气压随之降低,含氧量进一步减少;而且寒冷会刺激新陈代谢,增加人体耗氧量,并且容易并发呼吸道感染。

  (四)个体素质

  高原反应有“欺男不欺女、欺胖不欺瘦、欺高不欺矮、欺动不欺静”之说,尽管不是绝对,从实际情况看有一定根据。究其原因,应该同个体之间红细胞比容、需氧量和耗氧量的差异有关。

  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很重要。乐观者往往反应较轻。有的人对高原环境不了解,又听了一些不恰当的宣传,心理压力过大,稍有不适,就紧张甚至恐惧,结果反应加重。

  所以,一定不要过分担心,更不要因为海拔数字而产生恐慌心理,高反不可怕(每年过千万的同胞进出高原)

  另外,有过高海拔经历,尤其相隔时间较近的人,高原反应一般轻些。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健康ICU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