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6 10:38 来源:网友分享
中国近半数新生儿已成为“敏感天使”
夏去秋来,气温变得舒适宜人,本该为孩子们所喜欢,但7岁的睿茜及其家人并不这么想。睿茜从小就有过敏性鼻炎,同学们给她取了个外号“鼻涕虫”。季节交替是过敏多发之时,当别的孩子在楼下追逐打闹,这个有着长长直发、红扑扑脸蛋的小女孩只能待在家里望着窗外。
有这样一位“敏感天使”,对家庭的打击或是不可承受之重。过敏孩子的心灵会渐渐变得像他们的身体一样敏感、脆弱。父母们不敢一丝懈怠,常年忧心如焚、睡眠不足的生活往往让他们几近崩溃。
如今,像睿茜这样的过敏儿童人群不在少数——据统计,全世界有30%—40%的人受困于过敏的牢笼,过敏性疾病是18岁以下儿童第三大常见病。在中国,婴幼儿过敏发生率已升至41%,意即每两或三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患过敏。
婴幼儿过敏的三大根源
研究表明,过去的20年,大部分工业化国家儿童的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都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提高了。中国面临同样的问题,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医疗健康模式和生活方式改变,成为过敏发病率提高的基本根源。
环境污染尤其是雾霾天气加剧,使得空气中的尘埃、螨虫、化学颗粒物增多,这些很多都是过敏原,都可能引起过敏症状。
医疗健康方面,中国女性生育的剖宫产率一直居高不下,达46.2%,也是导致婴幼儿过敏概率逐年攀升的“罪魁”。临床研究显示,如对于无家族过敏史的剖宫产儿,其过敏风险增加23%,而对于有家族过敏史的剖宫产宝宝,过敏风险将增加3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社会,饮食也是最容易诱发人们过敏反应的因素之一。很多时候父母并不十分了解自己给孩子喂养的食物会有什么潜在危害。研究表明,对婴幼儿来说,牛奶蛋白是一个小生命接触到的最早最常见的过敏原。孩子的早期喂养,不仅关乎营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敏感”状况。
无法“根治”,可能遗传
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对过敏的重视程度可谓不能更多了。比如一款产地是英国的饼干,包装就对作为过敏原的花生做出提示:“含有牛奶,小麦,麸质,配方中不含花生,配料中不能保证不含花生,生产的工厂不含花生。”
尽管如此,发达国家婴幼儿的发病率依旧居高不下。原因有二:一是,医学已经证实,过敏一旦发生,将伴随终生,不可治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过敏免疫科主任陈同辛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过敏性疾病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临床上称为“过敏历程”,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过敏的表现会发生阶段性变化,各系统持续地出现不同过敏症状。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措施,等过敏问题引起大多数国人真正关注时,很可能已经严重到像西方国家那样对过敏“草木皆兵”了。
生命早期的预防,是应对过敏的最佳方式
从源头上说,临床已经证实,应对过敏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生命早期阶段加强预防。
陈育智教授建议,新生儿父母在孕期就要了解过敏知识、提高预防过敏意识;目前在我国虽然有了独立的变态反应学会,但在临床上仅有少数几家有独立的变态反应科,医务人员本身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不足,医疗机构的重视有待提高。一些父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孕妇产检项目中并没有“过敏测试”一项,很多母亲并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过敏体质,医务人员也没有给出确切的建议。孕检中加入过敏测试,应该引起医疗等相关部门的重视。
产后,科学的喂养方式对预防也很关键。陈同辛表示,纯母乳喂养4-6个月是有效预防宝宝过敏的首选方式。如果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多个权威机构建议,可选择经过临床研究验证、效果明确的适度水解蛋白配方。“这种配方能够把高致敏性的普通牛奶蛋白水解为低致敏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切断过敏原片段,从而大大降低宝宝牛奶蛋白过敏的风险。”
中国近半数新生儿已成为“敏感天使”
夏去秋来,气温变得舒适宜人,本该为孩子们所喜欢,但7岁的睿茜及其家人并不这么想。睿茜从小就有过敏性鼻炎,同学们给她取了个外号“鼻涕虫”。季节交替是过敏多发之时,当别的孩子在楼下追逐打闹,这个有着长长直发、红扑扑脸蛋的小女孩只能待在家里望着窗外。
有这样一位“敏感天使”,对家庭的打击或是不可承受之重。过敏孩子的心灵会渐渐变得像他们的身体一样敏感、脆弱。父母们不敢一丝懈怠,常年忧心如焚、睡眠不足的生活往往让他们几近崩溃。
如今,像睿茜这样的过敏儿童人群不在少数——据统计,全世界有30%—40%的人受困于过敏的牢笼,过敏性疾病是18岁以下儿童第三大常见病。在中国,婴幼儿过敏发生率已升至41%,意即每两或三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患过敏。
婴幼儿过敏的三大根源
研究表明,过去的20年,大部分工业化国家儿童的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都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提高了。中国面临同样的问题,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医疗健康模式和生活方式改变,成为过敏发病率提高的基本根源。
环境污染尤其是雾霾天气加剧,使得空气中的尘埃、螨虫、化学颗粒物增多,这些很多都是过敏原,都可能引起过敏症状。
医疗健康方面,中国女性生育的剖宫产率一直居高不下,达46.2%,也是导致婴幼儿过敏概率逐年攀升的“罪魁”。临床研究显示,如对于无家族过敏史的剖宫产儿,其过敏风险增加23%,而对于有家族过敏史的剖宫产宝宝,过敏风险将增加3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社会,饮食也是最容易诱发人们过敏反应的因素之一。很多时候父母并不十分了解自己给孩子喂养的食物会有什么潜在危害。研究表明,对婴幼儿来说,牛奶蛋白是一个小生命接触到的最早最常见的过敏原。孩子的早期喂养,不仅关乎营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敏感”状况。
无法“根治”,可能遗传
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对过敏的重视程度可谓不能更多了。比如一款产地是英国的饼干,包装就对作为过敏原的花生做出提示:“含有牛奶,小麦,麸质,配方中不含花生,配料中不能保证不含花生,生产的工厂不含花生。”
尽管如此,发达国家婴幼儿的发病率依旧居高不下。原因有二:一是,医学已经证实,过敏一旦发生,将伴随终生,不可治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过敏免疫科主任陈同辛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过敏性疾病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临床上称为“过敏历程”,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过敏的表现会发生阶段性变化,各系统持续地出现不同过敏症状。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措施,等过敏问题引起大多数国人真正关注时,很可能已经严重到像西方国家那样对过敏“草木皆兵”了。
生命早期的预防,是应对过敏的最佳方式
从源头上说,临床已经证实,应对过敏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生命早期阶段加强预防。
陈育智教授建议,新生儿父母在孕期就要了解过敏知识、提高预防过敏意识;目前在我国虽然有了独立的变态反应学会,但在临床上仅有少数几家有独立的变态反应科,医务人员本身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不足,医疗机构的重视有待提高。一些父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孕妇产检项目中并没有“过敏测试”一项,很多母亲并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过敏体质,医务人员也没有给出确切的建议。孕检中加入过敏测试,应该引起医疗等相关部门的重视。
产后,科学的喂养方式对预防也很关键。陈同辛表示,纯母乳喂养4-6个月是有效预防宝宝过敏的首选方式。如果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多个权威机构建议,可选择经过临床研究验证、效果明确的适度水解蛋白配方。“这种配方能够把高致敏性的普通牛奶蛋白水解为低致敏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切断过敏原片段,从而大大降低宝宝牛奶蛋白过敏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