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8 15:46 来源:网友分享
1、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2、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3、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4、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研究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都与心理上的压抑感有关。85%的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老化情绪是形成心理压抑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化情绪是老年人对各种事物变化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神经反应。这种反应因人而异,表现复杂多变,严重干扰和损害着老年人的神经、免疫、内分泌及其他各系统的功能,加速着衰老和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大致有三个方面。
1.衰老和疾病:人到60 岁以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体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的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甚至会出现因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的情况。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烦恼、恐惧心理。
2.精神创伤:老人退休后,会面临各种无法回避的变故,如老伴、老友去世,身体衰老、健康状态每况愈下等。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健康。
3.环境变化:最多见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年人对此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
1、有正常的智力。智力是学习和生活的一个基本心理条件。一般来说,智力高于70就算是正常,大部分人的智力在90-110之间,超过130 就可算是优秀。但对于高中生而言,智力正常的标准并不只看这个绝对值,而要看是否乐于学习和工作,是否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是否能将智力和潜力充分发挥,从而努力获得优良的成绩。
2、有正常的情绪。情绪包括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两种情绪都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可以说两种情绪都是正常的。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高中生,应当尽量保持良好和稳定的积极情绪,对于消极情绪则要努力的去学会调控,避免整日沉醉其中,倍受其折磨以至影响到了心理的健康。
3、有积极的意志品质。这主要表现在行动具有较高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心理健康的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有自觉的目的性。能有效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较合理的反应方式,主动克服困难。相反,怕苦怕难,行动优柔寡断,轻率鲁蛮,顽固执拗,遇困难半途而废,冲动偏执等是消极意志的表现。
4、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健康心理的高中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宽容的态度来发展和保持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相反,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与集体总是格格不入,没有朋友,不与人交往,以强凌弱等则都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
5、能够认识自我和接受自我。对自己有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并且能正确对待。既不因为妄自菲薄,自轻自贱,而变得消极颓废;也不妄自尊大,自视甚高,而变得眼高手低,一事无成。
6、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心理健康的高中生。应具有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为。如果心理和行为经常偏离自己所属的年龄特征,如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天真撒娇。易哭易笑,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简称新《健康素养66条》)的通知,提出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以及健康基本技能。
拿到体检报告,各项指标正常,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但这就代表健康吗?真正的健康,并不是一张体检合格单,也不单纯是器官健全和体格强壮,而是身体、心理都健康。我们常常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导致越来越多心理不健康情况的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4年精神卫生地图集》显示,全世界每10人中有1人存在精神卫生障碍,每4人中有1人可能面临心理问题的困扰。各类精神疾病所致的疾病总负担在我国已居首位,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躯体疾病。
身体健康有标准,心理健康也有标准。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精神疾病。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的。
首先,很多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古语言“积郁成疾”,心理问题常是一些躯体疾病的诱因之一。比如,性格过分内向压抑的人,负性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肝气郁结”,容易罹患肿瘤等恶性疾病。而性子急、容易紧张的人易患高血压、冠心病。
其次,一些躯体疾病不仅有身体不适症状,也会有精神症状。例如,甲亢患者除了表现为“吃得多、瘦得快”等代谢症状外,还会有脾气暴躁、兴奋等精神症状,这是由于过高的甲状腺素水平对大脑有兴奋作用;而甲减患者由于甲状腺素水平偏低,会表现为情绪低落、没兴趣,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第三,罹患躯体疾病后会诱发心理问题。这是个体对躯体疾病所致的功能受损、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难以接受、不能适应而继发的心理问题。例如糖尿病患者拒绝饮食调整和规律用药,肾功能不全患者不接受复杂而昂贵的透析治疗,肿瘤患者对预后的悲观失望等。躯体疾病患者中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而心理问题会影响患者对躯体疾病治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能会加速躯体疾病的恶化。
最后,心理问题也会有躯体不适。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会有疲倦无力、肠胃失调、心慌手抖、肢体麻木等躯体症状,他们常常先去查躯体疾病,然而却查不出是什么病,最终到精神科就诊,确诊是心理问题。
所以,人的身体和心理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我们既要关注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心理健康。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才能和社会相适应,行使相应的社会功能,从而达到真正的健康。保证身体健康要做“加法”,如多喝水、多运动、多营养;维持心理健康则要做“减法”,如及时调整心态、清空负面情绪、学会“倒垃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