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30 12:11 来源:网友分享
一、外在因素
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二、内在因素
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三、其他因素
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乱、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发烧只是疾病的症状之一,而不是全部。小儿科主任宋文举医师表示,医师对于发烧,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响及进展,但通常父母只看到疾病外表,如发烧、呕吐、咳嗽,就慌乱不已。殊不知医师治病,首重病因的发现及能完全治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只为退烧而已。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会让发烧症状持续表现出来,以探寻内在真正的病因。因此,他提醒爱子心切的爸妈,切记不要一味的要求医师退烧,去治疗发烧症状,而是应遵从医嘱,准确的找出引起发烧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
若家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可将幼儿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适些。但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所以要外加毛毯覆盖。
2、脱掉过多的衣物
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3、温水拭浴
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4、用退热贴
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幼儿并不建议,因幼儿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使用退热贴也可以,退热贴的胶状物质中的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
5、多喝水
以助发汗,并防脱水。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宝宝体内的失水。
6、使用退烧药
当婴幼儿中心温度(肛温或耳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
1、大量喝白开水
从感冒初期开始,大量喝白开水。虽然此时你可能不想喝,但告诉自己,你的免疫细胞正和病魔作斗争,它们需要水环境。大量的水也可促进及时排除废弃物。同时及时补充因高温、出汗等造成的水分流失。以缓解病愈后口干舌燥。
2、卧床休息
每当一个人出现发烧情况的时候,往往会导致身体全身无力,头晕等症状。因此,这个时候不能太过强迫自己做某件事,这个时候养身子是对要紧的事情,所以,最好多睡觉,并且盖被子睡觉最好。
3、泡脚
不断用热水泡脚,也可适当熬些生姜水泡,知道身体发热。
4、适当喝点生姜水
将生姜切片、红糖、葱须、蒜片熬水喝。祛除体内寒气。
5、搽拭
①温水擦拭全身,尤其额头,手臂,脚心。
②兑水酒精擦拭。(没有酒精也可以用白酒替代)只擦额头、手脚心。
擦拭以每隔15为佳,严重者可缩短间隔。
6、补充维生素C及E
维生素C是天然的抗生素,具有消炎、退烧、提高抵抗力的作用。可适当喝些。可以喝营养素类,也可以去药店买。维生素E也需要补充。高温会加快细胞内的氧化,适当维生素E可保护细胞。
1、十宣穴
十宣穴,即十指尖,共10个。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3到5滴为宜。
2、大椎穴
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
3、曲池、合谷、外关穴
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为曲池。合谷俗称“虎口”,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外关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取两横指。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解表退热的要穴。
用毫针刺这3个穴,能降体温。也可按摩这3个穴,同时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向上推向肘部约3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