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取熊胆”编年史:久入药典 与现代文明相悖

2017-04-28 09:55 来源:网友分享

一幅辽代猎熊场景的古画。

一只黑熊被困在铁笼中,以便抽取胆汁。

亚洲动物基金会在山东威海的森宝熊场救熊。

  研究中的人工熊胆。目前该药正在等待国家评审。

  猎麝取香、杀犀取角、活熊取胆,是否天经地义?熊做食材几千年,取熊胆入药千余年,人们对此鲜有争论。近来一个活熊取胆企业归真堂谋求上市,引起了最大的民间反对潮。

  动物保护组织、公众人物、中医专家、法律工作者、媒体都介入争论。一方试图在法律框架内讨论,但很快便失守。因为这一争论早已超越法律法规,上升至动物伦理和动物福利的范畴。

  人类从茹毛饮血时代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行为曾是文明的重大进步,熊胆入药已经延续千年,曾被作为先进文明写进经典。

  而如今,语境变了,时空变了,重新审视人类的行为,取熊胆已成了一个与现代文明相悖的命题。

  唐代(公元659年) 熊胆进入药典

  从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大致表现为: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利用者与被利用者。

  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人类征服作为猛兽的熊也是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一个进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春秋战国时代的孟子已把熊当做高级食材。

  其后的秦、汉、唐等各朝各代,熊都为天子和诸侯们所嗜食。在著名的满汉全席中,有“白扒熊掌”这道菜。熊已经成为饮食文化中不能不提起的,代表了文明发展和进步。

  历史上,为了杀熊食熊,曾断送过不少庖厨的性命。

  熊胆入药,并未见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这中医四大典籍。

  直到公元659年,唐代《新修本草》才首次提及熊胆,主治身目发黄的黄疸。

  当时猎熊取胆并非易事,故被视为珍稀药物,伪造熊胆也屡见不鲜。早早就有了辨别真伪的方法。宋代药物学家苏颂:“熊胆阴干用,然多伪者,但取一粟许滴水中,一道若线不散者为真。”

  明代李时珍也曾教人如何辨别真伪熊胆。

  但在各种药典中,熊胆没有进入治疗生死攸关疾病的药方,而多用于治疗肝、眼疾病。在良药匮乏的古代,加上获取较难,熊胆价值不菲。

  1980年代从朝鲜引进活熊取胆

  在“活熊取胆”方法发明之前,都是杀熊取胆。黑熊被麻醉后,切开胆囊,插入铁管,抽取胆汁。

  直到1983年,朝鲜发明了“活熊取胆”技术,这种技术是用一根长10cm-20cm的金属管,穿过腹壁,直插胆囊,胆汁便被抽出,一天抽两次。

  该技术慢慢从朝鲜传至长春等地。长春榆树市青山乡,几乎每个村每一组,都有农户养殖熊。

  与此同时,熊类圈养繁殖研究、胆汁引流技术等各种技术也发展起来。为防止伤口愈合,人们会不时挑拨创口,为阻止黑熊拨开抽管,还给它们穿上10公斤的铁枷。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医药科研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