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4 09:55 来源:网友分享
2012年2月以来,福建省三明市开始全面推进全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在分配机制、补偿机制、考评机制、药品采购、医院管理、基金管理等“医疗、医保、医
药”三医联动改革进行医改。推行两年多的医改模式自今年6月份突然成为焦点,叫好和质疑声并存。
质疑的声音中包括三明模式的可持续性,因为归根结底,这项轰动的医改是由当地政府强力推动下开展的。10月9日的卫计委例行发布会上,福建省三明市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宣传部长詹积富坦言,可持续性的问题在去河南、海南、重庆、内蒙、天津等省市做报告的时候都曾被问到。
在发布会上,他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从三明这三年来的改革来看,可持续性是没有问题的。
三明医改初见成效 持续性不是问题
詹积富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三明市群众2013年次均出院费用4692元,比2011年的5020元减少328元,下降7%,其中城乡居民人均住院自付费用2013年1560元,比2011年的2193元减少633元,下降28.9%;
三明市医院的实际收入在2011年改革之前,医务性收入即实际收入(包括检查化验、诊察护理床位、手术治疗,不含药品收入和卫生材料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39%左右,而改革后提高到62%左右。2013年实际收入(扣除药品、耗材收入)为12.40亿元,比2011年净增加5.65亿元,增长83.7%;
全市40.68万人的职工医保基金统筹部分从2011年亏损20835万元到2013年结余7517.08万元。根据《2013年福建省卫生计生工作统计信息数据》通报显示,我市县及县以上公立医院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和每出院患者平均医药费用为全省最低,分别为全省平均费用的73.85%、66.20%。
“医院和医生收入因为这些政策而增加,这部分收入并不是来自于财政的拨款,而来自原来就已经有的医疗总收入规模里面的结构调整,主要是大大降低医院的药品耗材这一块医疗直接成本。” 詹积富说。
詹积富介绍,三明市改革前医疗机构的医务性收入不到40%,乡镇卫生院只有百分之十几,调整机构之后,到今年的8月,三明市县医院医务性收入已经提高到了73%。在詹积富看来,这些成效并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更是维持该项政策可持续性的原因,“过去我们护士平均年工资才2万多元,现在平均快6万元了,收入都翻番了,整个三明的医务人员队伍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从这一点讲,可持续性是没有问题的。”
医改是“一把手”工程 阻力来自既得利益者
有记者在发布会上问詹积富实际改革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他回应,改革肯定是难的,但是也不难,说透了医改就是“一把手“工程,只要党委政府“一把手”重视,就不难!
詹积富透露,三明医改过程中,三明市委书记、市长是充分授权的,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事也是亲自研究和部署,并全力支持医改所涉及到的人事、编制,包括医疗资源分配。詹积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三明市前年还没有实行年薪制,当计划奖励县级以上医院院长时,市政府一下子拿出100万现金,最高的院长奖励10万。
“80年代我们把医疗推向市场,这意味着医疗行为要符合市场规律,也就是说只要有钱,医院都得让患者恢复健康,保住生命,这能做得到吗?但事实上医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詹积富认为,医改过程中政府要首先清楚自己的定位,而现在的医药卫生体制存在问题的核心原因是有些政府对医药卫生体制的认识不太正确。
“作为政府,一定要首先把自己摆进去,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定位清楚后,才能对各个部门进行一个统筹的、协调的、联动的改革。”
詹积富在发布会上也澄清了对医改认识的另一个误区:财政好的地方才能改。他表示,医改恰恰是财政不好过的地方越需要赶紧改革,因为医改本身就是建机制、堵浪费、调结构、增效益的过程。”
关于医改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詹积富表示,有,困难之一就是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有些东西不方便说,你们都懂得。” 詹积富开玩笑似的说出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