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5 10:08 来源:网友分享
2016年05月11日讯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团队日前发现,包裹化疗药物的肿瘤细胞来源的微颗粒(一种100-1000纳米的囊泡)能够有效的逆转肿瘤再生细胞的耐药性,为目前克服临床肿瘤耐药性提供了潜在手段,并为肿瘤生物治疗开辟了新途径,相关研究结果以题为“Reversing drug resistance of soft tumor-repopulating cells by tumor cell-derived chemotherapeutic microparticles”于5月10日在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刊出,该院校两名博士后马婧薇和张一为本文的第一和并列第一作者。
肿瘤再生细胞(tumor-repopulating cell,或称作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发生的种子细胞,是肿瘤耐药的根本原因,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逆转其耐药性进而杀伤肿瘤再生细胞,对于改善临床癌症肿瘤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存率极为重要。
细胞在凋亡或受刺激时,细胞膜能够包裹细胞内容物,形成一种被称为微颗粒(microparticle)的囊泡结构,并释放到细胞外。黄波团队从2009年开始,就着手微颗粒相关的研究工作,特别是细胞释放的微颗粒在炎症免疫及肿瘤方面的研究,不仅证实肿瘤细胞来源的微颗粒具有肿瘤疫苗的作用,更是发现肿瘤细胞来源的微颗粒可以作为新型载体,靶向溶瘤病毒和化疗药物。本研究所发现的载药肿瘤微颗粒逆转肿瘤再生细胞的耐药性,其机制在于肿瘤再生细胞相对于分化的肿瘤细胞更软,从而更加容易变形,并高效摄取载药微颗粒,然而微颗粒携带药物反而进入到细胞内的溶酶体(一种较大的囊泡,细胞利用它降解废物),并介导溶酶体向细胞核(类似于细胞的司令部)运动,在细胞核附件,溶酶体卸载药物,促进化疗药物的核转运。这样,囊泡和溶酶体起到轻轨运输的作用,将药物投递到肿瘤再生细胞的细胞核。这一全新机理的阐明,有望大力推动肿瘤囊泡作为天然生物载药系统的临床转化。
《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创刊于1990年,是以全英文刊登细胞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的国际知名期刊,由自然出版集团共同出版,现影响因子12.4,进入全球科技期刊排名的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