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家研究出一种靶向药物可缓解严重肥大细胞增生症

2016-07-06 11:41 来源:网友分享

  2016年07月05日讯 德国科学家日前发表的一项医学研究成果显示,肥大细胞增生症引起的严重病变,可以通过靶向药物米哚妥林得到缓解。

  肥大细胞增生症是一种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的罕见疾病,特点是肥大细胞通过浸润性增生侵入周围组织,一般被认为与原癌基因KIT的激活性突变有关,这种基因的产物是Ⅲ型酪氨酸激酶。罹患此病后,病人会出现过敏、皮肤病变、体重下降和贫血等症状,严重时可转化为白血病。

  最新研究覆盖了超过100名患有严重肥大细胞增生症的病人,是相关领域迄今规模最大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米哚妥林(PKC412)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有选择性地抑制激活性突变KIT基因,通过这一靶向药物治疗,参与研究的约六成严重患者病情得到明显好转。

  这项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米哚妥林能遏制器质性病变和肥大细胞的浸润性增生,患者寿命能由此平均延长28.7个月。但药物同时会产生恶心呕吐、血象变化等副作用。

  参与研究的德国吕贝克大学皮肤免疫学教授哈特曼说,研究结果显示了肥大性细胞增生症治疗领域的突破,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应放在肥大细胞增生症轻度患者、米哚妥林和其他抑制剂的综合使用以及这种疾病症状是否可逆上。

  肥大细胞增生症简介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ystemic mastocytosis,SM)是一种皮肤、骨骼、淋巴结、内脏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以肥大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较为少见的疾病。肥大细胞又称组织嗜碱细胞,正常人外周血中无之,在骨髓中仅占有核细胞的0.03%,肥大细胞分布于全身各疏松结缔组织、如血管周围、皮肤、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肝、脾、淋巴结、胸腺等处。肥大细胞的颗粒中含有组胺、肝素、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缓慢反应物质、 5-羟色胺等,其中以组胺含量最高。当肥大细胞脱颗粒或胞质破碎释放组胺等之后,常见皮肤潮红、心动过速、低血压、皮肤瘙痒及皮肤划痕症(+ )等表现。本症分布广泛,但多见于以色列及白色人种。我国已有数例报道,男女均可罹患,病因不明。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医药科研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