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8 11:20 来源:网友分享
2016年09月15日讯 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新研究显示,科学家使用遗传方法预测了吸血蝙蝠狂犬病毒(VBRV)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暴发。
在拉丁美洲,VBRV会影响牲畜生产并且导致人类狂犬病暴发。尽管了解蝙蝠散布能预防病毒扩散,并有助于人们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但一直以来被感染蝙蝠的群体运动模式难以测量。
为了解析VBRV在秘鲁扩张的时空动态,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Daniel Streicker及其同事使用细胞核遗传标记、线粒体遗传标记和病毒遗传标记,把群体层次上的宿主散播模式与病原体空间传播联系在了一起。病毒系统发生分析与宿主群体遗传分析揭示,近年来病毒在地理上隔离的群体之间的传播,很可能是由于分散的雄性蝙蝠。
研究人员对这些蝙蝠的细胞核DNA分析,表明了跨安第斯山脉的基因流,把VBRV流行的亚马逊雨林与没有VBRV的太平洋沿岸连接在了一起。此外,系统地理学和景观阻力模型预测了VBRV通过秘鲁北部的入侵路线。
作者预测称,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首次VBRV暴发可能在2020年6月之前发生。这可能影响野生生物保护、农业和人类健康。研究人员指出,宿主和病原体遗传数据能发现病原体空间传播的模式,这将有助于制定未来病毒入侵的防范准备策略。
狂犬病毒简介
狂犬病病毒为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中血清/基因1型病毒,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含有单链RNA。而基因2——6型称“狂犬病相关病毒”,目前仅在非洲和欧洲发现。狂犬病病毒在野生动物及家养动物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
狂犬病毒(Rabies virus, RV)属于弹状病毒科弹状病毒属。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含有单链RNA。病毒颗粒外有囊膜,内有核蛋白壳。囊膜的最外层有由糖蛋白构成的许多纤突,排列比较整齐,此突起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温馨提示:
应加强预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蔓延,预防接种对防止发病有肯定价值,严格执行犬的管理,可使发病率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