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唐研究组多篇文章获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016-10-09 22:01 来源:网友分享

  2016年09月18日讯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之间的重组可能导致病毒毒力、耐药性以及传播能力等方面的改变,从而使病毒能够逃脱疫苗、药物或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成为艾滋病无法被攻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重组过程中获得上述生存优势的HIV重组型毒株可能代替某个区域现有的主要流行毒株,成为该区域新的优势流行株。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课题组前期在缅甸北部的注射吸毒人群中发现极高比例的HIV-1亚型间重组型毒株(Pang et al. AIDS, 2012),随后又在缅甸北部的长途卡车司机中发现东南亚地区最复杂的HIV-1CRF01_AE/B/C重组病毒株(Zhou et al. 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 2015)。缅甸北部已经成为HIV-1亚型间重组的热点地区。为进一步了解缅甸北部HIV-1病毒的流行特征,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生陈鑫等人在研究员郑永唐的指导下,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张驰宇合作,从中缅边境缅北地区吸毒人群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品中,获得了31条HIV-1近乎全长基因序列,随后进行了HIV-1分型和重组分析。

  在这31条序列中,发现了1株流行重组型(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 CRF) CRF07_BC和2株CRF08_BC。CRF07_BC和CRF08_BC自上世纪90年代形成以后,迅速扩散至全国各个省市,已成为中国的主要流行亚型。20多年过去了,这是首次报告在中国之外的国家和地区流行CRF07_BC和CRF08_BC。在缅甸掸邦果敢特区的序列中,有6条序列聚集在一起,形成独立的流行簇,并且有相同的重组位点。按照HIV-1命名规则,被命名为新的HIV-1流行重组型:CRF82_cpx。另外一个流行簇中,有11条序列拥有相同的重组位点,被命名为CRF83_cpx。在缅甸北部地区吸毒人群中,CRF82_cpx和CRF83_cpx的流行比例已高达54.8%,成为该地区主要HIV-1流行株,说明CRF82_cpx和CRF83_cpx可能具有比其它毒株更强的传播能力。CRF07_BC、CRF08_BC、CRF82_cpx和CRF83_cpx在缅甸北部地区的出现,可能将改变缅甸乃至东南亚的HIV-1流行趋势。

  该研究相关结果近期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Virulence 和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艾滋病亚洲区域项目等的资助。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医药科研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