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8 10:46 来源:网友分享
1.血的排出
(1)呕血:
①可见于食管出血,胃出血、量多,十二指肠出血,或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量大,以上部位出血,伴呕吐、反流或梗阻等因素。
②颜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呈暗红色,若与胃液混合再呕出则呈咖啡色;胃或十二指肠出血呕出者常呈咖啡色,若量大未及与胃液充分混合则为暗红或鲜红色。
(2)黑便:
①可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空肠、回肠或右半结肠出血,排出慢者。
②性状:典型者色黑、发亮、黏稠,呈柏油样;若出血量少,与粪便混合,可呈不同程度的黑褐色便;粪便集中时呈柏油样,水冲散后呈暗红色,这种情况可见于上消化道出血量大者,也可见于下消化道出血。
(3)暗红血便:
①多见于结肠或空、回肠出血;
②也可见于上消化道出血量大、排出快时。
(4)鲜红血便:
①便后滴血或喷血,见于肛门直肠出血;
②少量鲜红血便,或粪便表面附着少量鲜红血,见于肛门直肠或左半结肠出血;
③大量鲜红血便,除见于肛门、直肠、左半结肠出血外,也可见于右半结肠甚至小肠出血,量大、排出快时。
(5)混合血便:
①果酱样便,粪便与血混合均匀,多见于右半结肠出血,如阿米巴痢疾;
②黏液血便或黏液脓血便,多见于左半结肠出血,如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6)粪隐血试验阳性:缓慢、少量出血,粪便外观可无明显变化,仅隐血试验阳性。
(7)血未排出:即使大量出血,也可能在消化道停留数小时而未排出,此时易误诊。
2.循环系统表现
(1)循环系统代偿:可有心动过速等表现。血未排出时,易误以为原有心脏病的表现而延误。
(2)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老年人常有脑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基础病变,出血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可出现心绞痛、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头昏、黑矇、晕厥、神志淡漠、意识不清、尿量减少等,在血未排出时易导致误诊。
(3)周围循环衰竭:消化道大量出血引起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可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出现头昏、心悸、口渴、黑矇、皮肤湿冷、体表静脉瘪陷、疲乏无力、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反应迟钝、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4)贫血性心脏改变:长期反复消化道出血引起严重而持久的贫血,可引起心脏的相应改变,如心脏增大等。
3.血象
(1)失血后贫血
①可见于急性较大量出血或长期反复出血;
②急性出血后,一般经3~4h以上才出现贫血;
③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可暂时出现大细胞性贫血;
④出血24h内网织细胞即见升高,至出血后4~7天可高达5%~15%,以后逐渐降至正常。
(2)白细胞升高:大量出血后2~5h,白细胞计数可超过10×109/L,血止后2~3天才恢复正常。
4.其他
(1)氮质血症:
①肠原性,由血液蛋白分解产物吸收引起,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升高,24~48h达高峰,大多不超过6.7mmol/L,3~4天后才降至正常;
②肾前性,由肾血流量暂时下降引起,休克纠正后可迅速降至正常;
③肾性,由肾衰竭引起,伴有少尿或无尿,在肾衰纠正前难以降至正常。
(2)发热:大量出血后,多数病人可在24h内出现低热。
(3)依病因和出血程度等不同,可有急性肾衰竭、感染、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出血又可使心、脑、肾等各器官的原有病变加重,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4)各原发病的表现。
一·用药治疗急救方案:
1、当发生呕吐鲜血或排黑便时,病人的紧张情绪会加重出血。正确做法是安静卧床,把情况告诉家人、邻居或单位同事,并有人陪同一起就诊,防止出现意外。
2、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可先平卧,头低肢高,在脚部垫枕头,与床面成30度角,以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到心脏,保证大脑血供。呕血时,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以免血液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同时注意保暖。对已发生休克者,应及时清除口腔内积血。同时与急救人员联系。
3、如病人情绪烦躁,可让其口服安定类药片,减轻应激反应,有利于出血自止。也可缓慢间断饮用5摄氏度左右冷饮或冰水,每次100至200毫升。
4、出血发生后停止进食,以免加重食道静脉破裂,也不可服稀盐酸、食醋或其他助消化药,以免使溃疡加深,出血难止,更不可腹部热敷,以免胃肠充血,加重出血。
5、往医院转送病人时,无论用急救车还是出租车,都应让病人平卧,防止颠簸,以免加重休克。
二·饮食保健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三·预防护理
积极治疗原有病变,避免饮酒,避免损伤消化道黏膜的食物、药物摄入,必要时及早应用黏膜保护剂或抗酸药。食管静脉曲张者,避免吞咽粗糙食物,口服药需磨粉,可用普萘洛尔加硝酸盐类降低门脉压。痔和大肠息肉患者注意保持大便质软、通畅。
一·老人上消化道系统出血的病理病因
1.上消化道出血
(1)常见: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食管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等。
(2)其他:
①食管: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食管憩室炎、食管溃疡、Barrett食管、食管异物损伤、食管化学性损伤、食管放射性损伤;
②胃: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急性胃扩张、胃手术后病变(胆汁反流性吻合口炎与残胃炎、复发性消化性溃疡、残胃癌等)、胃其他肿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淋巴瘤、神经纤维瘤、胃息肉等)、胃血管改变(胃窦部血管扩张、胃十二指肠动静脉畸形等);
③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炎、钩虫病、十二指肠憩室炎;
④肝胆胰: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病、胆囊或胆管癌、肝癌、胰腺癌、急性胰腺炎等。
2.下消化道出血
(1)常见:痔或肛裂、肠道息肉或息肉病、直肠癌、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血管畸形等。
(2)其他:
①直肠与肛管:创伤、溃疡、特发性溃疡性直肠炎、直肠类癌;
②结肠:放射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中毒性肠炎、药物性肠炎、感染性炎症(细菌、阿米巴、真菌、寄生虫、结核、
二·疾病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及体征可对其可能出血的病因及部位做出初步诊断。如有黄疸、蜘蛛痣、脾大、腹壁静脉曲张和腹腔积液者发生呕血应考虑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如有反复规律的上腹痛生发黑便或呕血,应考虑溃疡病出血。如剧烈恶心、呕吐后呕出鲜血,应考虑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所致的出血。
1.引起出血和影响止血的因素
(1)机械损伤:如异物对食道的损伤、药物片剂对曲张静脉的擦伤、剧烈呕吐引起食道贲门黏膜撕裂等。
(2)胃酸或其他化学因素的作用:后者如摄入的酸碱腐蚀剂、酸碱性药物等。
(3)黏膜保护和修复功能的减退: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类固醇激素、感染、应激等可使消化道黏膜的保护和修复功能受破坏。
(4)血管破坏:炎症、溃疡、恶性肿瘤等可破坏动静脉血管,引起出血。(5)局部或全身的止血凝血障碍:胃液的酸性环境不利于血小板聚集和血凝块形成,抗凝药物、全身性的出血性疾病或凝血障碍疾病则易引起消化道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
2.出血后的病理生理改变
(1)循环血容量减少:老年人多有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动脉硬化,不太严重的循环血容量减少即可引起这些重要器官明显的缺血表现,甚至加重原有基础病,引起一至多个重要器官的功能异常甚至衰竭;大量出血则更易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2)血液蛋白分解产物吸收:含氮分解产物经肠道吸收可引起氮质血症;以往认为血液分解产物吸收可引起“吸收热”,现认为消化道出血后的发热与循环血容量减少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有关。
(3)机体的代偿与修复:①循环系统:心率加快,周围循环阻力增加,以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②内分泌系统:醛固酮和神经垂体素分泌增加,减少水分丢失,以维持血容量;③造血系统:骨髓造血活跃,网织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逐渐恢复。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12.9%~18.7%)明显高于中青年人(7%)。一般年龄愈大,病死率愈高;呕血比单纯黑便者病死率高;再出血者病死率高;合并心、脑、肾疾病者,病死率高。
温馨提示:
如果大量出血又未能及时送到医院,则应立即安慰病人静卧,消除其紧张情绪,注意给病人保暖,让其保持侧卧、取头低脚高位。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症候。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