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3 07:42 来源:网友分享
1.小儿脑瘫的轻微患者会出现身体发软或者是自发运动减少,这属于肌肉张力下降导致的结果,一般来说在一个月之内就可以发现这种情况,如果四个月之后还没有获得好转的话,那么就可以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者是肌肉系统的疾病。
2.小儿轻微脑瘫可以出现身体发硬,这属于一种肌张力亢进的表现,一般来说一个月之内就可以发现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四个月以上就可以诊断为小儿轻微脑瘫。
3.如果孩子反应比较迟钝,特别是叫名字的时候没有反应的话就可能是智力低下,一般来说如果四个月的时候出现反应迟钝,半年之后叫名字没有反应就可能是由于脑瘫导致的智力低下。
4.出现头围异常,一般来说孩子的头围的形状是头部发育的重要指标,脑损伤的孩子头围往往会出现异常。
5.体重增加出现异常,比如体重增加的比较慢,而且吸允奶水的时候无力都是脑瘫的表现。
6.出现固定的姿势,这往往是由于脑损伤导致的肌张力异常所致的,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一般来说孩子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脑瘫病因——新生儿缺缺血性脑病产前因素:
(1)胚胎期脑发育异常如头小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巨脑症或无脑畸形;
(2)母妊娠期受外伤、妊娠毒血症、糖尿病及放射线照射皆可影响胎儿脑发育而致永久性脑损害;
(3)母妊娠早期患风疹、弓形虫病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而致病;
(4)早产儿、小样儿,胎龄愈小,发病者多。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易出血和缺氧有关;
(5)过期产儿胎盘变性坏死,引起低氧血症,致胎儿缺氧。
产时的原因:
(1)脑缺氧分娩时间过长,产前使用麻醉剂、镇静剂可抑制胎儿呼吸致胎儿缺氧,此外脐带绕颈、胎盘早期剥离、前置皆可致胎儿脑缺氧;
(2)脑出血产伤、急产、难产及出血性疾病均可引起颅内出血;
(3)产后的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所致核黄疸、脑膜炎、脑炎或全身重症感染所致中毒性脑病、头部外伤、一氧化碳中毒等,亦可诊断为某病的后遗症。
误区一: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以及受惊吓时出现身体打挺等现象,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传染其他疾病了?
误区二: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龄儿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是早产的原因造成的,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误区三: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贻误了就诊时机。
误区四:一旦经过医生确诊孩子为脑性瘫痪时,家长往往最先采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盼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
误区五:家长将患儿“治愈”的希望寄托在手术治疗上,而忽略了术后的康复训练,造成一部分患儿功能改善不明显或“复发”。
误区六:有一部分中重度脑瘫患儿的家长,只单纯地对患儿寄希望于功能训练、装配矫形器等非创伤性治疗,而忽视脑瘫患儿普遍存在的肌肉长期高度痉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延误了进一步功能改善的机会。
误区七:有些医务人员强调运动训练可以代替一切;另有医生则过度夸大手术的“有效性”;也有的医生不分原由让就诊的脑瘫儿童都做高压氧治疗等单一的治疗。
1、痉挛性偏瘫:病变累及一侧上下肢,痉挛症状上肢较下肢为重,患肢运动护可出现感觉异常,患肢发育迟滞,特别是手和拇指及指甲表现明显。患脚脚尖着地,或成马蹄足。深反射亢进,踝阵挛,巴宾斯基征阳性。
2、痉挛性双瘫:最常见的一种解剖类型,下肢瘫痪较上肢明显。多见于早产儿伴有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运动发育落后,爬行时上肢运动姿势基本正常,而下肢运动很像轮舵摇动一样前行。行走时脚尖着地。严重者表现为剪刀步态。呈现马蹄内翻足。肌张力增高,深反射亢进,巴宾斯基征阳性。
3、痉挛性三肢瘫、痉挛性单瘫:相对少见。痉挛性三肢瘫症状体征与上述雷同。痉挛性单瘫症状往往较轻。
4、痉挛性四肢瘫:是最严重类型。累及四肢及躯干,上肢较下肢重,患儿抬头、坐、站、走均可受影响。该型常有缺氧和脑内囊样变性,许多患儿呈现假性延髓麻痹样吞咽困难、流涎、吸人性、精神发育迟滞、惊厥等表现。体检表现,四肢肌张力增高,自发运动减少,较大儿童表现膝、肘关节屈曲挛缩。该型言语及视力障碍表现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