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9 06:30 来源:网友分享
一、阴虚火旺
即体内的阴阳不协调,阴液减少而阳气过盛,导致虚热亢盛、虚火内生。阴虚火旺一般表现为咽喉牙痛、口干舌燥、脸色潮红、手掌、脚掌发热、心烦气躁、辗转难眠、盗汗多梦等。
对于阴虚火旺者来说,滋阴降火是首要任务,此外,还要保持心情舒畅。多食用清补类的食物,像枸杞、百合、阿胶、大枣、莲子心、当归等药材,可用菊花、金银花、茉莉花三花煮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还要持之以恒。
二、脾虚积滞
脾胃虚弱,因为平时的饮食习惯或是患病,影响到脾胃的正常运作,损害气血,从使脾胃功能运化失常,从而导致手脚发热。脾虚还表现为头发枯黄、小腹突出、面黄肌瘦、食欲不佳、睡眠不安等。
对于脾虚积滞者,应以养脾为重点!日常生活中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均衡,杜绝垃圾食品。那么脾虚积滞适宜吃哪类食物呢?答案是黄色的食材,马铃薯、玉米、薏米、红薯、香菇、红枣、山药、糯米、扁豆、蜂蜜、鸡肉、牛肚等。
三、血虚阴亏
血虚阴亏,有可能是遗传性体质孱弱,也可能因为大病初愈疏于调理,抑或者是忧虑过度导致阴血损耗,主要症状有眼睛干涩、头发干枯、口干舌燥、四肢倦怠等。血虚阴亏需要大补精血。
对于血虚阴亏者,重点落在养血!那么补精益血的食材又有那些呢?通常是深色食材补血圣品,比如阿胶、黑豆、熟地黄、菠菜还有花生、莲藕等,水果可选用苹果、桑椹、葡萄、樱桃等。
四、病理发热
一些疾病也会引发手脚发热,诸如肺结核、慢性肾盂肾炎、肝病、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以手脚心发热,绝对不能疏忽,需诊断清楚,再对症下药。
1.阴虚所致的手心脚心热
多见于肾阴不足,或肝肾阴虚。表现为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少津,严重者可出现性机能虚性亢奋。这样的患者可选用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这一类滋阴清热的药物。
2.血虚导致的手心脚心热
多见于年轻女性,多伴有痛经。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夏天手心热、冬天反倒手脚冰凉。这类患者,平日可服用当归补血丸这类补养气血的药物,或者用当归6g、黄芪30g,配合来熬汤。
3.疳积脾虚引起的手心脚心热
多见于小孩,由于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引起小儿脾胃功能失常,造成小儿消化功能紊乱导致食积症。多表现为食欲不振、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腹胀嗳气。小孩手足心热,既不能用滋阴的方法,也不能用养血的方法,当以健脾消积为治法,或以捏脊疗法缓解。
手心发热的人,生活中不要生气,要禁食辛辣,这“气有余便是火”,火热损伤阴血,会发生手心热;辛辣食物也容易损伤阴血,阴不制阳,则会手心热。儿童要注意饮食有节,多食易消化的食物。
其原因多由于平素体质虚弱,或大病、热病后,失于调理,阴血耗伤,正气尚未恢复而致。这部分常表现为手足心发热,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咳嗽少痰,目眩耳鸣,口干舌燥,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小便频数,大便秘结。
有以上原因的可以吃多点吃水果
⊙牛奶很多人认为夏季喝牛奶会加重“上火”,引起烦躁,其实,夏饮牛奶不仅不会“上火”,还能解热毒、去肝火。中医认为牛奶性微寒,可以通过滋阴、解热毒来发挥“去火”功效,而且牛奶中含有多达70%%左右的水分,还能补充夏季人体因大量出汗而损失的水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牛奶冻成冰块食用,否则很多营养成分都将被破坏。
⊙草莓不但好吃,还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它有“去火”功效,能清暑、解热、除烦。
⊙西瓜西瓜性凉,吃了不会引起“上火”、心烦,而且含有丰富钾盐,能弥补人体大量造成的体内钾盐缺乏。但注意西瓜放入冰箱不要超过3个小时。
⊙大豆大豆在滋阴、“去火”的同时还能补充因为高温而被大量消耗的蛋白质。
⊙西红柿尽管一年四季都可见,但西红柿在夏季最多,最甜,营养也最丰富。它同样可以清热解毒、平肝“去火”。
绿豆稀饭粥,它有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
考虑阴虚内热引起的,在一般情况下的强身健体,可以通过食补来进行补肾,多吃黑芝麻、黑米、核桃、韭菜、虾、羊腰等补肾食物。但针对一些明确的病症,为了有更好的补肾治疗效果,可以口服古汉养生精片进行药补,其具有温肾助阳、益气健脾的作用,是补肾健脾的良方,在补肾精,益肾气的同时,兼有滋补养生的功效。
肺结核:
为最常见的手心发热原因 ,特别是青年人 ,同时伴有盗汗、乏力、咳嗽、精神萎靡不振等。照胸片或化验检查一般可以发现病变的存在。
慢性肾盂肾炎:
大多数中青年女性 ,慢性活动期一般有持续性或间歇性手心发热 ,或伴有全身发热。仔细回忆在当时或以前有腰酸、乏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尿液检查发现异常。
肝病 :
病毒性肝炎 (乙肝等 )、肝硬化、慢性胆道感染等 ,均可能有手心发热现象。这些病一般还伴有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腹胀、肝区隐痛、失眠等。肝功能或肝炎免疫学检查通常能查出病情。
结缔组织疾病 :
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虽可引起手心发热 ,但发生率不高 ,而且一般伴有明显全身发热症状。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手心发热症状,不要自己随便处理或者买药服用,有些症状看起来是小事,但结果可能会很严重。因此,要及时到医院找医生检查,以确诊病症,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