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5 07:17 来源:网友分享
幼儿急疹多发生于6至18个月的婴幼儿,常常是突然发病,体温迅速升高,常在39℃至40℃。高热早期重症患者可能伴有惊厥,有的出现轻微流涕、咳嗽、眼睑浮肿、眼结膜炎。在发热期间有食欲较差、恶心、呕吐、轻微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并且咽部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三至五天后体温骤降,退热后孩子全身可出现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先从胸腹部开始,很快波及全身。这时孩子已经退烧,可安然入睡,在医学上称“退热疹出”,是幼儿急疹的特有表现。
孩子出现发热时,爸妈可以带孩子去看医生。经过医生检查,可以发现孩子只是咽部、鼻内等出现充血,也就是发红和微肿。如果发热24小时以上,进行血常规检查会出现白细胞轻度升高而后减少,其中白细胞中以淋巴细胞为主,可高达70%-90%;而细菌引起的感染,白细胞中以中性细胞为主。
从皮疹形态上看,幼儿急疹与风疹、麻疹或猩红热很相似;但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幼儿急疹为高热后出疹,而其他三种疾病则是高热时出疹。
幼儿急疹与其他发疹性热病的诊断鉴别:
1、麻疹:大多会有明确的麻疹接触史。眼、咽、喉会出现严重的发炎现象,颊内黏膜有麻疹黏膜斑。全身症状较重。皮疹在体温达最高峰时出现,在出疹初期热度持续不退。典型病程为“发热3天,出疹3天,退热3天”三部曲。
2、风疹:皮疹与幼儿急疹相似。但风疹发热一般不高,特殊的斑丘疹出现较早,分布遍及全身,并多融合一处。耳后、枕部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较显著,易于鉴别。
1、风疹
风疹的特点是全身症状较轻,仅低热或中度发热,在耳后,颈部及枕后出现淋巴结肿大,可触摸到豆粒在大小的淋巴结,疹子不像麻疹那样密,常伴有瘙痒,早期无口腔粘膜斑,退疹后不留退迹。不少风疹患儿常无病状、饮食玩耍如常。
2、幼儿急疹
其特点是“热退疹出”,即发热数天退烧后才出现玫瑰疹,全身症状轻微。但应注意的是,少数患儿,尤其是较小的婴儿的体温可高达39度到40度,这时可出现惊厥,应加强护理。但惊厥之后神志清醒,精神及食欲仍然较好,这是幼儿急疹与其他儿科发热疾病的不同之处。幼儿急疹极少发生合并症,预后良好。
3、麻疹
是三疹中症状最重的疾病,初期表现为发热,体温往往在39度以上,伴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口腔粘膜出现针头状白色的“麻疹粘膜斑”,为麻疹早期诊断最为可靠的特征。继之全身出现分散的细小淡红色的斑丘疹,并逐渐增多而呈鲜红色,后融合成暗红色。退疹后皮肤留有色素沉着,并有糠麸状脱屑。麻疹患儿可继发肺炎、喉炎、脑炎等合并症,故早期诊断及妥善施治对于麻疹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
上面非常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了幼儿急疹和风疹的区别,希望能给妈妈们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幼儿出现出疹子的情况,妈妈们应当根据孩子身体的其他状况来判断究竟出的是急疹还是风疹。必要时还是建议带着孩子去当地的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1、高烧勿太担心
幼儿急疹好发于婴幼儿身上,而且常常会成为宝宝出生以来的第一次发烧,而且还是高烧。幼儿急疹发病时最让爸妈担心的就是高烧不退,即使服用退热药,也要不了多久体温就会又升高。但爸妈应该注意到,宝宝虽然热度很高,但精神状态并不是太坏,基本不影响玩耍和饮食。这一点是与其他疾病有所不同的。幼儿急疹患病后,患儿可以获得持久免疫力,很少第二次发病。
2、哺乳妈妈需要增加液体补充量
如果是还在哺乳期间的宝宝,妈妈则需要增加液体补充量,孩子生病时都比较依赖妈妈的哺乳,尽量多喂奶,提高宝宝免疫力。妈妈注意饮食中不食用鸡蛋、鱼类、虾类、蒜、韭菜等食物,生冷或辛辣食物也尽量不要食用。
3、加强孩子抵抗病毒侵袭能力
幼儿急疹是一种轻型传染病,所以在冬春季节爸妈可以每天给小儿使用板蓝根,用以加强小儿抵抗病毒侵袭的能力,预防疾病。
幼儿急疹,也叫烧疹或玫瑰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以高热、皮疹为特点的疾病,多发生于春秋季,无性别差异。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是引起幼儿急疹的病因。本病预后良好,均能自愈。
偏方一
地肤子、紫草各15克,煎 15~20分钟即可,当水变温后就可以给孩子擦拭身体,减轻孩子的不适,这个方法不论是在出疹前还是出疹后都可以使用。地肤子有清热,祛湿、止痒的作用,而紫草除了能清热,还有凉血活血的功效,非常适合玫瑰疹。
偏方二
绿豆50克 白扁豆50克 大米50克
做法:
1、白扁豆洗净;绿豆、大米用水浸泡2小时备用;
2、将绿豆、白扁豆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焖煮30分钟;
3、放入大米,用中火进行焖煮,煮至米粒开花,汤浓粥稠时,调入冰糖即成。
幼儿急疹的潜伏期大约是10~15天。它虽然是传染性的疾病,却很安全,不会象麻疹、水痘那样广泛传染,家中成员同时患上的机会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