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30 16:41 来源:网友分享
新生儿黄疸的元凶——胆红素
新生儿黄疸时新生儿期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超过2/3足月或近足月的新生儿在生后早期都可出现黄疸。
那么宝宝为什么会发生黄疸呢?爸爸妈妈们会查到各种各样的病因、分类。但所有的这些黄疸种类其实都归结于一个元凶——胆红素。
胆红素是什么?
父母们可能对这个词很陌生,从来没听说过,了解过,但是如果宝宝去医院检查黄疸的时候,一定会接触到这个词。因为医学临床上,胆红素水平是判断宝宝黄疸程度的主要依据。
黄疸虽然是一种黄染现象,用过肉眼观察确实可以初步判断宝宝的黄疸程度,但是,这种观测指标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照明环境、医生的经验、宝宝的本身的皮肤颜色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结果产生偏差,所以,使用胆红素来作为检测指标,更为精确和严谨。
胆红素的代谢路径?
胆红素的生成——多数来源于衰败的红细胞。
宝宝出生前,生长于妈妈的子宫内,相较于大气来说是一个缺氧的环境,就像高原上生活的人们一样,血液中的红细胞会增多,来保证更加有效的运输氧气。而宝宝出生后,开始呼吸来获得氧气,血液中大量红细胞变得多余,衰败产生引起宝宝黄疸的物质——胆红素。
胆红素的特点——有毒与无毒两种状态。
在人体的代谢过程中,胆红素存在两个状态:
结合性的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无毒的,水溶性的
未结合的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游离在血液中,有毒,但是是脂溶性的,这一特质使它可以穿过血液和大脑之间的屏障,进入中枢系统,对宝宝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伤害,导致宝宝耳聋,发育迟缓或出现一种脑性瘫痪后遗症,严重者甚至死亡
胆红素的代谢——通过肝脏转运、摄取、处理。
(1) 游离在血液中的未结合的胆红素(有毒)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之后,转运至肝脏。
(2) 胆红素进入肝脏之后通过胆红素—载体蛋白Y/Z蛋白转运,通过肝药酶(UDPGT)催化,形成结合胆红素(无毒)。
(3) 结合胆红素经过胆汁排泄至肠道。
(4) 正常结合胆红素通过细菌作用由粪便排出,也可由尿液排出。少部分结合胆红素可被肠道环境中的酶水解为未结合性的胆红素(有毒),被肠道重新吸收。这一重吸收过程被称为【肠肝循环】
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
(1) 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每日生成的胆红素明显高于成人。新生儿8.8mg/kg,成人3.8 mg/kg。
这是因为第一,宝宝出生前,生长于妈妈的子宫内,相较于大气来说是一个缺氧的环境,就像高原上生活的人们一样,血液中的红细胞会增多,来保证更加有效的运输氧气。而宝宝出生后,开始呼吸来获得氧气,血液中大量红细胞变得多余,所以衰败。
第二,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相对短。早产儿低于70天,足月儿约80天,成人的红细胞寿命为120天。
(2) 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能力不足
刚分娩的新生儿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会减少胆红素和血浆白蛋白之间的联结。此外,窒息、感染、早产、低血糖等也会降低结合率。
(3)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由之前的胆红素代谢途径我们可以知道:肝脏里,有两种物质会显著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胆红素—载体蛋白Y/Z蛋白转运,和肝药酶(UDPGT)催化。
而新生儿出生时这两个物质,都含量低,并且活性差。因此,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容易受阻。
早产儿这一情况更为明显,可能会出现暂时性婴儿肝内胆汁淤积。
(4) 肠肝循环
正常结合胆红素通过细菌作用由粪便排出,也可由尿液排出。少部分经过肠肝循环重新吸收。
对于新生儿来说,肠道蠕动性差,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胎粪在肠道内滞留,肠肝循环水平明显高于成人。结合胆红素又被重新水解为未结合性的胆红素(有毒),并且被重新吸收,导致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过高。
茵栀黄口服液的退黄机制?
(1) 加速胆汁分泌以及排泄
(2) 诱导肝药酶
(3) 减少肠肝循环
茵栀黄口服液四大主要成分: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
茵陈:促进胆汁分泌及排泄;保护肝细胞膜。
栀子:保护肝细胞;促进胆汁的分泌;降低胆红素和转氨酶;
黄芩:减轻炎性介质作用;保护肝细胞
金银花:抗氧化作用;抑菌抗病毒作用 ;保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