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4 07:26 来源:网友分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
1.静脉血流滞缓 长时间绝对卧床,缺乏下肢肌对静脉的挤压作用使血流滞缓;血流滞缓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比目鱼肌静脉窦是血栓形成发生的起始部位。2/3人群的左镕静脉被右骸总动脉跨越压迫,后方又受第3腰椎椎体挤压而血流不畅,容易发生血栓,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左侧多见。大约25%人群的髂外静脉有瓣膜,甚至先天性膜状闭塞,更容易血栓形成。
2.静脉壁损伤 常见的损伤因素:①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镕液和高渗溶液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②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和盆腔手术常可损伤始总静脉或其属支,均可并发骸股静脉血栓形成。
3.血液高凝状态 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术中和术后因组织损伤引起血小板教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镕酶和纤维蛋白镕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增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强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强血液凝固性。癌细胞破坏组织的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鼓蛋白和凝血活家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度提高。药物的临床应用,如长期口服避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皿的水平,从而提高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和脱水剂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根据血姓发生后的主要部位可分为周围型、中央型和混合型3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何诊断?
⒈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周围型为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并不明显,易被忽略。通常感觉小腿部疼痛或胀感,排扬肌有压浦,足跺部轻度肿胀。血栓若继续向近侧繁衍.临床表现则日益明显.成为混合型。超声及造影检查有助于诊断。
⒉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 左侧多见,可能与左馆静脉受压迫有关。起病骤急;股局部疼痛,压痛;患服广泛肿胀明显;可伴有低热,可累及下腔静脉。超声及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⒊混合型 即全肢型,果及整个厂肢深静脉系统。临床表现为前两者表现相加。严重者可出现殷青肿,疼痛剧烈,整肚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呈紫组色,有的可发生水疱,皮温明显降低,足背、肠后动脉搏动消失。可出现休克及肢体静脉性坏疽。超声及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静脉血栓是指在静脉血流迟缓,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条件下,静脉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继发血栓形成的疾病。专家指出,静脉血栓或为癌症早期信号。因此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做好预防工作。
静脉血栓或为癌症早期信号
今年才41岁的李先生,因连续三次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最后被检查出患了纵隔癌。
专家介绍,血栓性疾病为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时血栓的出现还是癌症的早期症状。肿瘤并发静脉栓塞,是由于某些肿瘤会分泌一些活性物质或特殊因子,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导致了静脉栓塞。
阅读延伸: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因此,静脉曲张的患者、“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长期软组织或淋巴感染的患者、因工作或生活习惯长期久坐久站的人以及孕妇等都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如果排除了这些高危因素,突然无缘无故发生静脉血栓,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血管外科进行检查和诊断,警惕肿瘤的存在。
温馨提醒
另外,发生静脉血栓后,还要注意患肢尽量少活动,以免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
手术、制动、血液高凝状态是发病的高危因素,因此,给予抗凝v祛聚药物,鼓励病人经常作四肢的主动运动和早期离床活动,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的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方法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取栓两类.应根据病变类型和实际病期而定。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一)非手术疗法 包括一般处理、溶栓、抗凝和祛聚疗法。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拾高患脏,适当使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肿胀。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缓解后,即可进行轻便活动c起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
(二)手术治疗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手术取栓仍然会使一些病人获得良好的效果。手术指征为:
1.血栓形成后48小时内手术的效果最好,72小时以屑取栓的成功率逐渐降低。
2.手术适合以血栓为主的病例,而以静脉炎为主的血栓手术效果欠佳。
3血管超声波、静脉流变学图像、B超或静脉造影检查确定血栓主要在服静脉以亡者手术效果好.浙在服静脉以下并有广泛性血栓者手术成功率低.且血栓复发率较高。
4.严重的股青肿应早期手术.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5.对于复发性静脉血栓、脓毒症引起的血栓、继发干肿瘤压迫的血栓、身体过分衰弱并有严重并发症或晚期肿瘤的病人,均不宜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