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1 08:08 来源:网友分享
(一)脑积液:大多于瘫痪前出现异常。外观微浊,压力稍增,细胞数稍增(25~500/mm3),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多,后则以单核为主,热退后迅速降至正常。糖可略增,氯化物大多正常,蛋白质稍增加,且持续较久。少数患者脊髓液可始终正常。
(二)周围血象:白细胞多数正常,在早期及继发感染时可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急性期血沉增快,也是小儿麻痹症的诊断检查之一。
(三)病毒分离或抗原检测:起病1周内,可从鼻咽部及粪便中分离出病毒,粪便可持继阳性2~3周。早期从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的意义更大。一般用组织培养分离方法。近年采用PCR法,检测肠道病毒RNA,较组织培养快速敏感。
(四)血清学检查:型特异性免疫抗体效价在第一周末即可达高峰,尤以特异性IgM上升较IgG为快。可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酶标等方法进行检测特异抗体,其中以中和试验较常用,因其持续阳性时间较长。双份血清效价有4倍及4倍以上增长者可确诊。补体结合试验转阴较快,如期阴性而中和试验阳性,常提示既往感染;两者均为阳性,则提示近期感染。近来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抗原及特异性IgM单克隆抗体酶标法检查有助于小儿麻痹症的诊断。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病毒传播的源头,小儿麻痹症只有一个传染源,即人类本身。被感染的宝宝从潜伏期结束就能够通过鼻咽分泌物来排出毒素,但事实上,没有明显症状的病毒携带者才是最大的传染源。
2.传染病原
(1)病毒简介
小儿麻痹症的传染病原是一种叫做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病毒,主要寄生在宝宝的脊髓及大脑。
(2)生存条件
极为耐寒,在零下7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中能存活8年左右。它的生存环境一般为水、粪便和牛奶。
(3)歼灭方法
脊髓灰质炎病毒惧热,用60摄氏度高温烘煮半小时即可消灭。因此多采取高温煮沸和紫外线照射的方法,高锰酸钾和漂白粉也可以迅速歼灭。
3.传播途径
造成小儿麻痹症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粪便——口腔来传播,肢体接触是其传播的重要方式。被病原污染的肢体、衣服、日常用品和玩具都具备传播的条件,而少数情况下还能够通过飞沫传播。
4.发病机理
脊髓灰质炎病毒从口腔进入之后,会首先在咽部、扁桃体、消化道增殖。如果白细胞抵抗失败的话,少量病毒会继续前进,渗入血流通过血液流转,将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以造成的显著病理改变部位是脊髓和大脑,会造成神经性病变。
1、自动免疫:最早采用的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Salk疫苗),肌注后保护易感者的效果肯定,且因不含活疫苗,故对免疫缺陷者也十分安全。
2、被动免疫:未服过疫苗的年幼儿、孕妇、医务人员、免疫低下者、扁桃体摘除等局部手术后,若与患者密切接触,应及早肌注丙种球蛋白,小儿剂量为0.2~0.5ml/kg,或胎盘球蛋白6~9ml,每天1次,连续2天。免疫力可维持3~6周。
3、隔离患者: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第1周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肠道隔离,排泄物以20%漂白粉拦和消毒,食具浸泡于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煮沸消毒,或日光下曝晒二天,地面用石灰水消毒,接触者双手浸泡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用0.1%过氧乙酸消毒,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20天。
4、做好日常卫生:经常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培养卫生习惯等十分重要。本病流行期间,儿童应少去人群众多场所,避免过分疲劳和受凉,推迟各种预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术等,以免促使顿挫型感染变成瘫痪型。
1、治理论上或原则上小儿麻痹症的治疗方法是首先矫正骨性畸形,后再行肌力平衡手术。主张行软组织手术的同时,一期完成同侧或对侧的骨性手术。手术适应证虽然不易确定,但只要术后能使患者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如可扶拐行走或弃拐行走,就应积极进行治疗。
2、由于重型小儿麻痹症的肌力丧失严重,且多伴有明显的畸形,一次或两次手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故病人须通过仔细的肌力检查等制定合理的小儿麻痹症的治疗方法。
3、针灸治疗适用于年龄小,病程短,肢体萎缩不明显者。开始治疗时用强刺激取得疗效后改中刺激,巩固疗效用弱刺激,这些都是小儿麻痹症的治疗方法。
4、在瘫痪肢体上以滚法来回滚8~10分钟,按揉松弛关节3~5分钟,搓有关脊柱及肢体5~6遍,并在局部以擦法擦热,每日或隔日1次。
温馨提示:
一旦发现病人,应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O天。患者衣物用具应煮沸或日光下曝晒2小时消毒。密切接触者,应连续观察20天,未服过疫苗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0.3~0.5ml/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