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7 09:48 来源:网友分享
脂肪瘤(Lipoma)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可发生于身体任何有脂肪的部位。好发于肩、背、颈、乳房和腹部,其次为四肢近端(如上臂、大腿、臀部)。主要在皮下,称为浅表脂肪瘤,也可见于肢体深部和肌腹之间,称为深部脂肪瘤。患者年龄多较大,多见于40~60岁中年人,儿童较少见。深部脂肪瘤多沿肌肉生长,可深达骨膜,但很少侵犯邻近骨骼。脂肪瘤很少恶变,手术易切除。
脂肪瘤的病因目前并没有完全明确,可能与炎症刺激结缔组织变性、脂肪组织代谢异常和障碍、脑垂体前叶性腺激素水平分泌异常、先天性发育不良、肠道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约1/3多发性脂肪瘤患者可有家族史。
人体内有一种“脂肪瘤致瘤因子”。正常情况下,这种致瘤因子处于一种失活状态(无活性状态),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病,但在各种内外环境的诱因影响作用下,这种脂肪瘤致瘤因子处于活跃状态,具有一定的活性,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机体内的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对致瘤因子的监控能力下降,再加上体内的内环境改变,慢性炎症刺激、全身脂肪代谢异常等诱因条件下,脂肪瘤致瘤因子活性进一步增强与机体的正常细胞中某些基因片段结合,形成基因异常突变,使正常脂肪细胞与周围组织细胞发生一种异常增生现象,导致脂肪组织沉积,并向体表或各个内脏器官突出的肿块,即脂肪瘤。
浅表脂肪瘤除了局部肿块外几乎不引起任何症状。可为单发也可为多发,大小可以从几毫米至几十厘米不等。肿瘤生长缓慢,质地柔软,边界清楚,呈分叶状,推之活动度良好,活动时可引起皮肤凹陷。很少引起疼痛,出现疼痛常常是由于大的脂肪瘤压迫外周神经导致的后期症状。
深部或筋膜下脂肪瘤可引起各种症状,取决于它们的部位和大小。如手术脂肪瘤可引起活动滞涨感或活动受限。较大的纵隔脂肪瘤可引起呼吸困难或心悸。
脂肪瘤常见于肥胖者,而且在体重快速增加时其体积也增大,但相反的,在体重严重下降时,脂肪瘤并不随之缩小。
1.影像学检查
根据脂肪瘤发生的部位可选择超声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等。超声检查对于诊断非常有帮助,脂肪瘤表现为圆形的透光性肿块,由于周围组织的密度高可被清楚地显示出来,可以判断肿物位置、大小,质地及血液供应情况。CT显示为具有皮下脂肪组织特征的肿块。核磁T1加权像中,表现为高信号。
2.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切面呈淡黄色,有完整薄层纤维性包膜,内有小梁分隔的脂肪小叶。瘤细胞主要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偶见少数脂肪母细胞。瘤内一般血管不多,有时可见灶性黏液变性、钙化或骨化。
脂肪瘤由增生的成熟脂肪组织形成的良性肿瘤.多见于40到50的成年人.瘤体质地柔软,圆形或者分叶状,位于皮下,可以推动;瘤体大小不等,小的如枣大,用手摸方能触到.大的可隆起皮面,但表面皮肤正常.肿瘤单发或者多发,见于体表的任何部位,以肩 背 腹部为多见.多无自觉症状.血管脂肪瘤为一特殊类型的脂肪瘤,以年轻人比较多见,好发于下肢,可自觉疼痛,触之亦有压痛.组织病理学检查时,在瘤体内除了可见大片成熟的脂肪细胞以为,还可见到多数增生的血管,整个瘤体的境界清楚.脂肪瘤很少癌变,一般无须治疗;若瘤体比较大,影响活动,或者近期突然增大或者发生破溃,则应该手术切除,无症状的小的脂肪瘤不需要治疗,只注意观察即可.
一般的脂肪瘤很难经肾脏.肝脏等分解排出,而部分中草药可以激活人体细胞的致瘤酸胺逆行生成泵,从而将致瘤酸泵入细胞外液,随人体循环排出体外;脂肪瘤的形成过程是:致瘤酸胺集聚一局部组织内入外出经络闭塞---组织内成分结聚软化--形成脂肪瘤;所以,常规药物很难循经渗入瘤体,一般软散结疗法很难起效.. 板兰根 120g,银花9g,连翘9g,唣刺9g.没日一剂,煎两次分别服用.
一、饮食要规律
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脂肪瘤患者极其重要。如果不吃早餐,可刺激脂肪瘤或使原来的瘤体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二、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脂肪瘤形成及/或使原来的瘤体增长、变大,增加脂肪瘤的癌变系数。
三、低胆固醇饮食
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脏器的新陈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皮下或内脏、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脂肪瘤,因此,脂肪瘤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肉类食品,每日限制再75g以下,品种应以瘦猪肉以及去皮的鸡、鸭肉为佳,但应避免吃肥肉、鸡、鸭的皮和加工的肉制品(如肉肠)等。此外,鱼子、鱿鱼、动物的内脏,如肝、脑、肾、肺、肚(胃)、肠均应严格限食。
温馨提示:
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进食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