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8 10:38 来源:网友分享
一般是不会的。如果没有其他异常,暂时观察 ,但是如果有疼痛恶心呕吐,应该及时看医生。
关于脑震荡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有争议。一般认为引起的意识障碍主要是脑干网状结构受损的结果。这种损害与颅脑损伤时脑脊液的冲击(脑室液经脑室系统骤然移动)、外力打击瞬间产生的颅内压力变化、脑血管功能紊乱、脑干的机械性牵拉或扭曲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脑震荡仅是中枢神经系统暂时的功能障碍,并无可见的器质性损害。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受力部位的神经元线粒体、轴突肿胀,间质水肿;脑脊液中乙酰胆碱和钾离子浓度升高,影响轴突传导或脑组织代谢的酶系统紊乱。临床资料也证实,有半数脑震荡病人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提示有器质性损害。有学者提出,脑震荡有可能是一种最轻的弥漫性轴索损伤。
脑震荡是外伤性疾病,要有有效的预防措施。注意安全,避免外伤。一旦脑外伤应尽早明确诊断,早治疗。脑震荡病人有典型的症状,即头部外伤后立即昏迷,而后会清醒一段时间再进入昏迷。其后果十分严重,需要紧急处理。
对因头部外伤后昏迷的病人,护理者要尽可能准确的记录时间,而不要反复呼叫,企图唤醒病人。观察病人醒后的意识,有无再次出现昏迷,这一点很重要,有利于医生及早、正确的作出诊断。应随时观察瞳孔大小和用手电照射有无瞳孔缩小的反射,并且比较两侧瞳孔的大小是否相等。随时观察呼吸、脉搏、血压变化和两侧肢体的活动情况。除有休克者外,病人应取头抬高15-20度的位置,并安置在硬板床上,保持呼吸道通畅,尽早护送病人去医院抢救。
另外还应密切注意病人有无出现逐趋加重的头痛,如果有,并且反复呕吐,应高度警惕,及时送医院进一步检查(如眼底检查、有条件作ct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以防脑疝形成,因为常有一些病人,外伤当时伤势轻、颅内出血小而缓慢,因此症状不明显,使护理人员不予重视,其实颅内在缓慢地形成血肿或积液。这种因被表面现象迷惑而造成病人严重后果的教训并非鲜见。
这种脑震荡发生后,之所以十分凶险,就在于人们对它的麻痹大意。脑震荡病人做过ct检查,甚至手术已经清除了颅内异物以后的48小时内,要连续密切地观察病人,一般最长间隔每两小时检查1次,遇到病人神志由清醒变为嗜睡,进而反应迟钝,甚至出现小便失禁,瞳孔大小有变化,或者一侧大,另一侧小,血压由低变高,脉搏由慢变快,又由快变慢,呼吸节律不规则,或者转变为深大呼吸,发出鼾声等等,都是异常情况,要及时复查ct。如果发现颅内有迟发性血肿形成,应立即手术,绝不能观望。
1.脑震荡发生后一定要密切注意患者的动态以及病情发展情况,对于发生脑震荡的病人一定要在医院观察1-2周,确定不会发生脑部的水肿等才能够出院,以免出现脑部水肿后不能够及时的治疗,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
2.轻微脑震荡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7-14天,同时不要让脑震荡患者处于嘈杂的环境中,以免造成对患者脑部的刺激,使得病情加重。
3.轻微脑震荡患者一定要静养,不能使脑部过累,不要看长篇的文章,不要看电视,不要思考问题,可以多听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让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放松。
4.轻微脑震荡患者需要在安静整洁、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的场所休息,不要让患者到处走动,让患者脑部获得很好的休息,避免患者出现颅内压过高造成对患者的伤害。
5.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让自己不要恐惧,不要焦虑,保持身心的愉悦,这些对于轻微脑震荡的恢复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一、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应用各种运动治疗肢体功能障碍,促进运动、感觉等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为现代康复的重要治疗手段。针对脑出血、脑外伤、脊髓损伤、脑梗塞、骨关节术后等伤病伴有运动功能障碍进行系统评估和针对性治疗,促进运动功能有效恢复。
二、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是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从日常生活活动、手工操作劳动或文体活动中,选出一些针对性强、能恢复患者功能和技巧的作业,让患者按照指定的要求进行训练,以逐步恢复或改善其功能。
三、针灸
针灸以中医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针刺、艾灸、电针、拔罐、刺络放血、药物穴位注射、羊肠线埋藏术等针灸专业技术特色,诊治范围偏瘫、脊髓损伤、脑外伤、骨关节术后、颈椎病、腰腿疼、肩周炎、免疫力低下产生的各类疾病,具有见效快、疗效高,能使病人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四、止痛治疗
一般头痛可选择阿斯匹林、颅痛定等止痛剂。对混有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的头痛可选用调节血管运动功能的药物,如尼莫地平、麦角胺、咖啡因、地巴唑等药物。对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者可以应用谷维素、胞二磷胆碱等协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