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8 06:33 来源:网友分享
第一,出口。病毒从感染者体内出来,必须经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等途径从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体内排出。HIV感染者有足够的可以感染另外一个人的病毒从其体内排出,是艾滋病传播的前提。感染者的血液、精液、男性射精前阴茎中排出的透明液体、女性阴道和宫颈分泌液中都可能带有比较多的病毒,接触这些液体感染的危险性比较高。唾液、尿液和泪液中病毒含量很少或没有病毒,汗液、呕吐物等不含病毒,因此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第二,数量。艾滋病病毒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传播。在唾液中虽可艾滋病检测到艾滋病病毒,但含量非常少,不足以传播。病原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数量才会发生作用,当数量不形成一定规模时,人体的免疫力能发挥作用,将其杀死。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这五种体液中的病毒含量很高,足以引起传染;尿液、泪液、汗液、唾液中也有艾滋病病毒,但浓度极低,很难引起传播。
第三,质量。艾滋病病毒必须是存活的,才能传播。艾滋病病毒只在人体中存活,且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和阴道液中,离开人体很快就会死亡。环境的温度、湿度都会影响艾滋病病毒的传播,例如:高温、干燥会使艾滋病病毒在几分钟内死亡。尽管目前的科学研究还没有能够定量分析出艾滋病病毒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存活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在外环境中的存活能力非常脆弱,特别是在干燥的环境下,比乙肝病毒的存活能力还要低,在唾液和泪液的环境条件下存活的概率非常小。
第四,人口。大量的病毒从感染者体内排出,必须处于能存活的条件下,还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有足量的病毒进入健康者体内,才能构成传播,使人体受到感染。病毒必须有条件进入血液。艾滋病病毒必须经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才能进入另一人体的血液中。因为,完整的皮肤或黏膜是天然屏障,如有破损,艾滋病病毒才能侵人,即正常人的皮肤、黏膜必须有新鲜的破口。完整的皮肤和黏膜能阻挡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排出的病毒能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性交、输血和共用未消毒的注射针具可以把排出的病毒传给另一个人。母亲体内的病毒可以在怀孕、分娩或哺乳过程中传给胎儿或婴儿。足量的病毒能通过接触者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体内,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阴道、直肠黏膜、口腔黏膜的破损部位及溃疡或皮肤上的破口进人人体,或者经带有病毒的针头、输人带有病毒的血液进入人体。
只有具备上述的四个条件才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所以人们没必要过分担心,平时注意干净卫生即可。
1.感染者应该维护自己的健康,预防感染其他疾病
感染了HIV并不等于就是艾滋病,艾滋病的发展进程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感染者要保持积极生活态度。要尽力保持身体健康加强锻炼,注意饮食保证营养,多活动且按时睡觉,不喝酒不吸烟,遵循医生对治疗保健的建议。出现健康问题时要及时寻求医疗服务,并寻求咨询以减少心理压力。
2.保护配偶和性伴免受感染
感染者可以选择把性活动严格限制在一些不会有精液、阴道和宫颈分泌液或血液接触的范围内(如拥抱、爱抚)。如果无法避免性交、必须每次正确使用安全套。如果性伴任何一方有生殖部位感染或在月经期间,一定要避免性交。
3.避免血液途径传播
预防血液传播的方法,不要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及其他一些能穿破皮肤的器具;在发生出血的情况下,用某种能吸水的东西(如布、纸或锯末等)进行清理。在清理时,要避免未感染人员的皮肤直接接触血液。在清理血液或其他体液后要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对沾有血液物品的处理,可采取焚烧、清洗等方法;另外,不要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或其他可能沾有血液的东西;不要捐献体液(如血液、精液和乳汁)或器官等。
1.抗感染治疗
针对各种机会性感染和合并感染用药,包括抗病毒类感染药物、抗细菌感染用药、抗真菌类药物、抗原虫类抗生素。
2.抗病毒治疗
病毒唑作为广谱抗病毒药物,对HIV有一定疗效,可选用。异构多聚阴离子-23连续静滴数月,可杀灭HIV,α-干扰素也可作为辅助抗病毒药物选用。
3.抗肿瘤治疗
根据不同肿瘤类型选择化疗、放疗及免疫调节疗法方案。放疗对症状缓解作用较好,可配合化疗应用。
4.免疫调节及免疫重建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药物有免疫增强剂,如异丙肌苷,该药可促进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2形成,增加T4活性。尚有香菇多糖、干扰素等免疫调节药物,可酌情选用。另外骨髓移植、胸腺移植及淋巴细胞注入等免疫重建疗法,在艾滋病的治疗中均有积极作用.
1.急性感染期
窗口期也在这个时间。HIV侵袭人体后对机体的刺激所导致的反应。患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还会发生乏力、出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炎等。有的还呈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性表现和脑膜刺激症。末梢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急性感染期时,表现常较轻微,简单被忽略。在被感染2--6周后,血清HIV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此后,临床上呈现一个长短不等的、相对健康的、无表现的潜伏期。
(1)艾滋病急性感染期的肌肤损害
肌肤粘膜是艾滋病侵袭的主要部位之一。肌肤损伤主要表现为皮疹,多为无痒性红色斑丘疹,偶尔有弥漫性荨麻疹或水疱疹,皮疹发生部位多为面部、躯干,重者全身都可呈现。许多艾滋病患者是以肌肤损害为首发表现的。
(2)艾滋病急性感染期的全身表现
全身表现包括:发热、咽痛、盗汗、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慢性腹泻也是某些艾滋病患者的非常显着的早期临床表现。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反复呈现的低热,伴有寒战、消瘦、疲乏无力,体重下降(5~22公斤)、嗜睡无力,不能支持平常的体力活动,且找不到发热、腹泻和体重减轻的缘由。
(3)急性感染期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在神经系统的损伤中约9%的患者可能呈现急性HIV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中单核细胞增多、蛋白含量增高。上述表现继续2~3周后多可自行恢复。临床表现有20%~40%的艾滋病患者有神经性疾病。神经紊乱病症已被公认为艾滋病患者发病与致死的常见缘由。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常与各种机会感染导致的表现并存,较常见的有亚急性脑炎。
(4)急性感染期的淋巴结肿大
当高危人群患者呈现不能用其他缘由解释的全身淋巴结肿大,很可能与艾滋病毒感染有关,其发生率为55%~100%。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与血清内艾滋病抗体滴度高低相关,常多见于颈后、颌下或腋下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不融合,质硬,偶有压痛,表面肌肤无改动。
温馨提示:
艾滋病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引起传染,暂无预防疫苗,本病的预防在于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更多>>